在美国多年学习及做博士后生活的感受
我在美国读书,又做了博士后,前后已经7、8年了,虽然并没有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但也有了一些感受,这里暂且不提学术研究中的体会,单就对这个社会的常规准则与为人处事,谈谈以下几点感触吧:
一、文化差异
在交际习惯上,令中国学者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美国师生之间及学者之间崇尚开放交流和对独立人格及隐私的尊重。开放交流要求更直接,更坦诚的交往。传统中国的谦虚内敛在这里并不十分受欢迎和接受。独立性在美国学者的思想里是个非常重要而广泛的词语,这个理念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中国传统观念中人情味十足,比较重视他人感受,而在美国人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他们崇尚独立,崇尚自由;中国传统思想相对稳重内敛,顾及他人及自己的面子,美国人则相对奔放外露,喜欢求新与冒险等等。
二、日常行为准则
1、排队:排队在美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插队是天理不容的。我很少看到有人插队,只看到两次,而且每次都有人正义地站出来说: excuse me, the line starts here。停车时也是如此,车之间会留适当的距离,方便别人倒车出来。此时没人敢插队,据说真有人胆子大,插过队,被其他司机拉出了汽车暴打一顿。
2、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车辆都遵守红绿灯,比如马路,没有一辆汽车,行人也要等绿灯亮了,才能通过。而在所有车辆中,校车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school bus is the most important”,翻译过来就是校车大于天。所以我在美国考驾照的时候,面临哪类车辆优先的多选题时,我果断选择校车,---蒙对了!
三、处事态度
1、客气:我们常常听到英国人说美国人太直接,可是你们知道美国人说谁更直接么? —— 中国人。直到有一天,美国同事跟我说,你怎么那么肯定一定要做什么什么呢?我发现你特别喜欢用 I will… 然后同事说,It doesn’t hurt if you give other people two options and state your preference to hint towards what you like.。我的老天啊!原来逻辑是这样的,你们绕得烦不烦啊!
2、热心:只要你向他们寻求帮助,大多数美国人都很乐意帮忙。因为他们人少,比较寂寞啊,所以碰到发光发热的机会必须要利用。这一点在图书馆借书处最明显,我总觉得图书管理员真的好像是世界上最渴望交流的一群人。我刚来美国,到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就会常常找图书管理员们聊天,跑到 information desk ,跟他们说,最近啊,我在研究这个呀,你觉得怎么找资料比较好呢?—— 之后的30分钟你就别想走了。
3、宽容:我跟很多做法律服务的人讨论过这个话题,就是:Second chance。美国的法律虽然相当严格,但在执行起来,处罚过后也有很多宽容的机会。就算是服刑之后的罪犯,出狱之后还是有很多机会,有很多组织帮助他们就业、学习,甚至提供住处。我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往往一个错误就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小心翼翼不敢选择没把握的路,这个坏习惯也是出国之后才慢慢改过来的。
四、人性特点:
1、勤奋:来美国几年了,我习惯了晨跑,洗浴后精神抖擞地踏进实验室,一干就10几个小时,因为导师也是这样勤奋。在这个国家,如果你努力,这个社会会更努力地帮你。在学校里,有各种奖学金,甚至还有针对单亲妈妈的奖学金和育儿帮助。在社会,有各种服务帮助需要再就业再学习的人,甚至公共图书馆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MOOC课程,考护理证等等。即便是有人吸毒了、酗酒了,也有多种强大的民间组织帮助这些人走出人生泥潭。总之,如果你打算向上爬,会有多个橄榄枝伸给你。
2、自信: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教授告诉我说,如果你对某个研究领域感兴趣,就直接写信给那位老师,问问他有没有时间跟你聊聊,你也可以多了解一下。我心想:人家教授为什么要理我啊?可是,几乎所有的教授都很亲切地答应跟我这么个不太熟的人见面聊聊,不但对自己的学科滔滔不绝,还饶有兴致的了解我的背景。
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美国还有一种mentor的制度,就是成功的人士带领一位青年才俊,让这位青年在自己身边观摩,日后能够对他的发展有好处。这甚至还不同于我们的学徒制度,因为 mentor 和 mentee 是平等互补的关系,甚至之后 mentee 还反哺 mentor。你如果问这位成功人士,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他的答案往往是,我当年也是这样跟班在XYZ的左右,他对我如何如何好,我也要把这样的精神传下去。自信就是把别人拉到自己的高度,然后大家一起再竞争合作,这样整个社会都在向上成长进步。
相信这位博后的感受应该是海外学者的共识,但需要深入美国生活才能体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交流及工作之后。知识人网10多年从事海外博士后及访问学者申请服务,愿为各位想出国交流的有志之士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