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一年的博后生活
小结一下我博后期间的衣食住行,毕竟再有意义再伟大的生活也得落实到这四个基本方面。顺便对比一下中美差距:)首先介绍一下周边环境。Duke大学所在的城市Durham应该不算一座大城市(话说北卡州除了夏洛特以外应该就没有大城市),后来熟悉周边环境后发现说他是城市都有点抬高,充其量就是国内的县镇罢了。Durham出名在于其烟草工业,Duke的创建者就是著名的大烟草商。Durham与周边的州府罗利(著名学校NCSU)和教堂山(著名学校UNC)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北卡三角科技园。所以在这里Triangle不仅是三角形的意思,更多的时候就是指代三角区。UNC和NCSU我都去过,虽然没有像Duke那样逛完整个校区,但大概地看我觉得Duke还是最漂亮的,估计这也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别,毕竟后者要比前者有钱得多。
食 国内的食品安全一直是个让国人痛心的问题,而家有小孩的人回国的时候奶粉都是必带品。民以食为天,肚子饱了才有精神想别的事情。提起吃,不由得想起来美第一天的惨相,由于海关不允许带食物入境,所以从上海出发到durham的公寓,差不多两天时间都是靠飞机上那点难吃的快餐对付的。到了晚上睡觉时发现实在饿得受不了却又毫无办法,这里可不像国内社区周围有24小时的小超市什么的。当时好心的室友给了我们一罐鸡肉,不过当时没找到军刀所以面对这个铁皮罐毫无下手之处,最后用菜刀撬了一个口子,聊胜于无地挑出几根鸡肉丝耗过了一夜。第二天直到周末,我们都是去学校的麦当劳吃饭的,毕竟只有这个味道还熟悉一些,而且价格也算最便宜的。周末去了附近的超市进行采购,从米到油先买了再说,同时没忘买面包饼干什么的作为储备。一般美国公寓出租时是没家具的,但冰箱和烤箱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大型超市距离居民区都比较远,所以一般都是周末进行采购,把一周的食物放到冰箱。其实这样对于中餐来说还是挺不合理的,毕竟冰箱保存肯定没有当天的新鲜,不过入乡随俗吧。
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自给自足,自己做饭带饭吃,不过偶尔还是有去饭馆的机会的。对于在国内基本没吃过西餐的我们,无论对于哪国饭馆都算是第一次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室里虽然印度人是少数(数量只有一个)但差不多每次实验室民间一起吃饭都是去一家印度buffet。说句实话,印度菜我感觉就是一堆糊糊,如果用色香味意形的中餐标准来评判,除了香和味勉强外其他就无法评说了。所谓的buffet也只有不到10种菜品可供选择,其中还包括了蔬菜和水果。不过呢,实验室里的人在吃上一般都没什么个性,一旦有一个人提议基本上就全体通过了,而我们的中餐由于包括了很多老外不吃的东西所以一直连被提议的资格都没有。。。除了印度菜,跟着我们的老外朋友还去过周边的意大利餐馆(前菜就已经差不多吃饱了),纯美式的buffet(只记得好像所有带肉的都是经过油炸,所有的点心都是一层奶油或糖霜),墨西哥小店(当地特色菜不好评说,不过牛排确实很好吃)。不过去的最多的还是一家中餐buffet(里面除了中餐还有日本的寿司)。当然这个中餐要加上一个美式的前缀,做法和味道与国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类似国内大排档铁板炒饭,就是自己选择各种肉类,蔬菜,虾什么的然后在铁板上炒成一个大杂烩(这个是老婆的最爱)。不过后来出于减肥的考虑,我们对这个buffet的热度也逐渐降温了。今年6月份,在周边的城市Cary发现了一个中餐馆——真正意义上的Chinese Food。看到菜单上的夫妻肺片,香干回锅肉,干煸四季豆等名字的时候真是一种莫名的激动。是不是所谓思乡首先起反应的是嘴和胃呢?
去饭馆毕竟不是常态,毕竟目前我认为在美国消费唯一要比国内高的就是下饭馆吃饭了。虽然食品的物价跟国内水平相当,有的甚至比国内还便宜(考虑汇率转换后),但一旦原材料经过饭店的加工再有waiter端给你之后,价格就不是翻倍那么简单了。在一个比较fancy一点的餐厅两个人一顿饭就可以花去50,60刀,加上15%的消费,一顿饭就可以买下一个人从头到脚的衣服了。。。所以平时我们还是自己做饭。这里要提一下首次用烤箱做点心。老外将做饭也标准化了,比如蛋糕、cookie,muffun什么的都有量化标准,只要按照包装上的配方照做,基本上成品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味道上都差不离。自从开发点心之后,倒是省了不少早饭钱——毕竟自己做蛋糕的成本比买现成的要少很多了。
除了吃的还得提一下饮用水。虽然美国公用建筑里面都有饮用水的龙头,而老美也习惯了直接对着龙头喝水解渴了。不过可能我比较挑剔吧——总觉得水有一种味道,所以平时除了偶尔喝茶外,基本上都是买瓶装水喝。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瓶装水比较便宜,36瓶600mL的所谓drinking water也只要3.5刀,换算成RMB比国内的水还便宜。
行 其实谈的主要就是车的事情。我们两个都是在国内没学过车的纯新手,所以来到美国之后买车虽然一直是必要做的事情,但并没有十分紧迫————可能也是因为我的实验室离公寓比较近的缘故吧。不过买车虽然可以推后,但是photo ID还是要有的。美国没有国内的身份证户口本,一般证明你的身份的主要证件就是驾照(包括正式的Driver lisence和实习的learner permit)。没photo ID还是有点麻烦的,比如酒店和飞机的check in,甚至有时候用信用卡付款的时候也得出示证件。而护照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并且也不适合随身携带。所以前半年老婆在家没事干,就报了一个驾校学车了。其实所谓驾校不过是一个教练带着你学5节课(每节课大概不到两个小时),教会基本的内容剩下的就靠自己慢慢揣摩吧。总体说来,美国开车还是比较简单且便宜的,虽然私人驾校5节课快400刀看起来比较贵,但考驾照的成本还是相当便宜的(learner permit是15刀而driver lisense只要4刀)。考试本身没有成本,准备好了带上证明材料到DMV去考就可以了。Learner permit主要是考交规和标示,一般来说这个对于我们擅长考试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小case了,拿着前辈流传下来的题库突击一个晚上差不多都可以过。而Driver lisense就是路考,要点大概是倒车和变道时shoulder see,stop sign的停车,以及three point turn和泊车了。看起来很简单,但据说很多国内的老司机经常都是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是国内复杂路况产生的坏习惯吧。我觉得在美国开车最重要的就是守规矩,事实上如果所有人都守规矩的话是不可能发生主动交通事故的(车本身突然出问题不算)。此外,以人为本绝对是第一准则,至少在北卡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绝对的路权,也就是说就算是行人主动向车撞过来出事了都是车的责任。
似乎大家都很关心收入的问题。其实我可以实在的说收入很一般——相比于其他欧洲,日本,澳洲等国,美国的博后收入只能说是在美国够花(因为美国物价较低,至少像我这样的小城市是这样)。像我的年薪第一年不到4万,第二年涨了一点刚过4万。不过美国前三年的博后不交税,而且Durham小城市消费也并不是很高,所以生活还凑合——相比于国内就应该是小康生活了:)我还见过一个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老兄用不到2000刀/月的收入养活了老婆孩子加上父母5口人,可以想象到这边的消费水平(租房是大头,一个月至少也要500-600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