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看病的苦与乐 公私立医院效率福利难兼顾
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我和澳大利亚的医疗系统打交道是日常生活的必要环节,看医生上诊所的次数仅次于上街买菜。在澳大利亚看病,可谓有苦有乐。
澳大利亚的医疗体系和中国大陆有天壤之别。这里的医院和国内的医院职责不尽相同:医院(hospital)是为急诊、住院和部分重症所设的,一般门诊不上医院,而是到各地的诊所看。生病了,先看GP(GeneralPractitioner,家庭医生),一般病症都可以对付。当他们认为病人的情况超出自己能力,他们会把病人转介给专科医生。这个程序挺有意思:在国内自己跑到医院挂某科的号看病,这个过程其实不是让病人先当了医生吗?反观澳大利亚的做法,充分肯定群众的“无知”,把诊断完全交给专业人士。
澳大利亚所有国民和永久居民均持有一张medicare(国民医疗)卡,看GP是完全免费的,但免掉的仅仅是门诊费,即国内的挂号费,其他各项则另行收费。这个门诊费可不是几块钱,GP一般30-50澳元,专科医生70-200澳元。
在国内,从诊病到检查到药品都在一个屋檐下搞掂;而在澳大利亚,这些程序严格分家:诊所只管看病,检查由不同机构提供,药物在药店购买。因此在国内习惯了孩子一发烧就抱医院的可以省省了,因为GP基本上在5分钟内把你打发走——自己回家多喝水吧。
如果碰上大病,那可谓福祸兼至。福是住院费用全由政府埋单。祸是因为医疗系统效率低下而不得不等。只有急症病人能及时治疗。怀疑得癌症的等检查,确诊的等手术,等不到的在家等死。我认识堪培拉公立医院唯一一名皮肤癌医生,他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一年以后。明白了这个,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华侨会回国治病了。验个尿国内半小时出结果,这边却要四天。很多在国内是立马出结果的检查,如B超什么的这边均要等几天。于是,私人保险成了多数家庭必选的投资,政府也大力鼓励,给每人提供30%的补贴。有了私人保险可以免掉等待的折磨。但私人医疗的门诊费动辄几十上百澳元。
效率、公平和福利,不易兼顾。作为普通百姓,你更愿意选择哪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