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生活点滴>>正文内容

赴美见闻录

2012年01月04日
来源:丁香园
摘要:

来美国还不到一个月,趁着现在实验还不忙,写点见闻,算是随笔,也是和大家分享经验。

   
刚入境时,在底特律机场转机,土鳖了一回。下飞机,办理入境,过关,都很顺利。心情大好,于是直接往re-check的地方走,交托运行李的时候还纳闷,又没有人在电脑上登记机票,只按ABC分托运的通道,那么多转的航班,怎么知道把我的行李正好装我的那般飞机上呢(后来证明担心是多余)。正想呢,已经走到安检的门口被拦住-----原来要脱鞋,笔记本拿出来,包和随身箱子,每样都只放一个框,总共要拿4个筐,回头看筐在队伍后面呐----囧,一开始就没拿。
   
过了安检,又土鳖一回:进到候机大厅,晕,concourse和上海的机场一样大。而且这concourse啥意思啊?上哪去找登机口呢?只好先去看显示频,看了更晕,怎么都是departure下面写着别的城市呢?这到底是从那来还是到那去呢?横下心,去了departure柜台询问,是个老太太在敲电脑,蛮和善的,很热情的帮我查询了登机口并写在机票上。但是我对于屏幕的事还是迷糊的。走到另外一个concourse,找到登机口,依稀记得园子里有人提过,登机口可能随时会变,于是找到柜台的一个mm工作人员询问------幸亏有这么一问,她示意我去看显示屏,我又不好意思说我看不明白,发现我有点为难,她很体贴的带我走到显示屏跟前,帮我查询航班号-----这时我才明白,原来departure下面的一串城市名称指的是你departure之后要去的地方,而不是从这些地方departure来的航班。果然登机口又改变了-----大家千万记得这一点哦,不要以为找到登机口就万事大吉往那一坐不管了。比较搞笑的是,旁边有个东欧口音的老太太,居然不大会说英语,还独自旅行。于是抓住我当救命稻草,和我一起找到登机口后就一直坐我对面,守着我,生怕又换登机口没跟上我。本来还想去旁边的lounge吃个饭,也没好意思去了,人家一直眼巴巴看着我呢,哪好意思又随便走开让她紧张半天呢。
   
上飞机之前,再次土鳖:因为换乘小飞机,所以随身的箱子是不能带进机舱的,之前发个tag挂箱子上,类似存包的过程一样,号码拿手里,而箱子放在指定的地方由工作人员统一放机舱后面。进了登机口,过走道时,倒是发现了一个破烂的龛位,里面放着俩箱子,还琢磨了下是不是就搁这啊?但是粗粗一看似乎没看到红色的tag,人老外又重视私人物品的,没敢去翻看。也不敢就随便搁这----万一不是呢,那我的行李岂不都丢这了?于是一直拎到飞机舱门口,空姐微笑着提醒箱子不能带入,示意我就放在舱门外的空地上。这时后面过来一老美哥们也说话了:我的箱子就搁刚才那个架子上了,成吧?空姐笑着回答:That's perfect。于是我灰溜溜的问是不是通道里那个架子,空姐正点头示意呢,那老美哥们还挺热情的插嘴:对,就是!正准备把箱子拎过去,空姐连忙喊我,让我就放门口,会有工作人员来拿的。进了机舱,对老美哥们:Thank you,too.他热情的一笑:no problem.
   
说实话,正是机场departure柜台的和善老太太,体贴周到的登机口mm,还有这位热情的老美哥们和漂亮温柔的空姐mm让我对首次身临其境的美国产生了很不错的第一印象,消减了不少万里走单骑的紧张和不安全感。最后这位空姐mm,的确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漂亮金发女郎,身材高挑,热情但不失分寸。糅合了西方白种人的美艳和我们亚洲人钟意的矜持和略微的腼腆,所以给我的印象格外好。感觉本来破旧的小飞机因为有她的存在变得蓬荜生辉,枯燥的旅途也因为她而变得轻快起来。不过这种品种是很稀有的了,估计她的矜持是因为太年轻和工作时间短----她逐一询问吃什么小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只有花生,饼干之类的小点心,我身边一哥们估计也是看她长得漂亮,故意逗她:Do you have cheeseburgers?她居然没把这包袱接下去,而是还稍微呆了呆,然后认真的笑着回答说没有。缺乏sense of humor,呵呵,还是不够老练。

到了地方,和一个国内来的外科同行share一个apartment。他是北方人,人很好,也很热情,很多没来得及买的东西都先使他的。这又消减了不少孤独寂寞和想家的感觉。到的第二天又去参加了个中国人的聚会----很多也是附近实验室的,一个圈子里的人。热闹的氛围让我这个newcomer也参与其中。所以这几天适应得还算挺快,jet-lag感觉也没那么糟糕了。来之前就听人说在美国的中国人互相一般都是很帮忙和热情的,现在算是真见识了----也许正是大家都寂寞和想念祖国的原因吧,所以更愿意抱成团。
   
谈到衣食住行,略微有点体会:住的地方是个公司盖的老apartment一楼,条件和国内不能比了。有点类似国内的乡村新建房子,除了自来水,电,热水器很方便以外,暖气和空调都没有-----暖气是70年代的那种electric heat系统,早不能用了,空调本来有个窗机,但是坏掉了----天神爷啊,国内窗机都停产多少年了。算啦,当磨练意志吧。从国内带来的衣服全都用得上,美国这里大家都穿得随便,没人会盯着你穿什么衣服。即使在seminarpresentation,也都顶多就是休闲衬衣。大学校园里就更随意了,穿啥的都有。
   
吃饭的话,中餐要么自己带饭去休息室里热一下,要么就去那种countyard cafe餐厅吃点----有特意模仿中餐的餐点,类似于国内的15块钱盒饭的菜,一荤一素加米饭或面条,
量绝对管饱,6美元左右。顺便说一句,美国的橙子真是美味,呵呵,国内很贵的橙子我也买过,但是都没有这种咬一口溅满脸汁水的水灵感觉,几乎不用怎么嚼的,而且很甜但不腻人,所以橙子这一块允许我小小的崇洋媚外一回吧,呵呵,真是美味啊。其它的水果除了葡萄是无核的比较好吃外,吃得少没有发言权。
   
行路:初到美国,感觉这一块和国内差别不小。首先美国***对车罚得厉害,所以绝对的车让人,乱穿马路都不用担心的----呵呵,不是咱没规矩,因为美国行人少,大家都在车里或屋里,所以斑马线可是比国内少得多,很多地方你只能横穿马路,不然没法过去。但是从另一角度,因为行人不多,所以红绿灯的设计也是比较偏向车辆这边。每个路口都有按钮,按了按钮,让行人通过的红绿灯才work-----而且常常还要等半天才work。否则默认的就是永远都没有人过马路了。所以经常是过一个红绿灯路口,等待的时间可能比国内还长,当然你随便穿马路那是另一回事了。
   
坐车:在大学里的shuttle bus上,给我感受比较深的是自我意识。比如很多人等车,虽然不一定排队,但是车来后大家会自动的按照先来后到顺序上车,绝对不会有谁去挤啊抢啊之类的。
这里人与人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私人距离一般都至少在半米到一米,如果你和旁边的路人接近半米之类,就有点侵犯私人空间的意味了,人家一般会主动避开你的。这里的规矩是让弱者和残障人士先行,曾经看到一个老头行动不便,在车外缓慢的向车门移动,结果后来的人都很自觉的排在他后面,尽管他离车门还有段距离。司机也主动下车帮助他,周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不耐烦地表示,尽管整个过程可能耽误了2-3分钟。让我真正比较震撼的是下车,就像有人指挥似地,第一排座位的人首先站起来,有条不紊的下车,相邻座位可能还相互谦让一下,然后是第二排站起来,第三排......在国内,我想可能连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挥下也很难这么井井有条。

这里的laundry很不方便,是自己把衣服拿到附近的洗衣房去自助洗---投币的那种,一个机器洗,洗完了再拿到另一个机器里烘干----很不习惯这种古怪的方法,还是我们在国内晒过的衣服穿起来有太阳的味道。结果昨天跑大老远到洗衣房一看,考啊,4台机子坏了3台,还有1台被1个家伙霸占了,拿了个大袋子,装了上吨的衣服,一波一波的洗,从早到晚没停歇----要不是老见不着他(她),真TM想抽他(她)一顿,这公共的设施,你凭什么一个人老占着?同屋的告诉我这洗衣房附近住的大都是国内来的富二代,估计就是这些没什么公德的家伙干的。我倒是宁愿相信是
老美------都是中国人,如果他们有那么缺德我们自己脸上也挂不住。
   
说到见不着人,这的确是和国内最大的区别,在国内你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就甭提有多难了,想卿卿我我的小情侣们估计最有体会。在这正好反过来,如果不是在downtown,你想看见人,没门,顶多能看见辆车开过,除了极少能有短打扮的慢跑的人经过以外,美国基本是没有路人的概念的。的确是汽车文化的王国,你到处看不见人,车却是多得不得了,除了街上开的,住宅区到处停的都是车,绝对不比居民的数量少,应该是不少人有2-3辆车----难怪小鬼子当年打不过美国佬呢,看人家生产这么多车的力量,工业实力太可怕了。
   
说到慢跑,这的确是美国人最喜欢的运动了,哪怕只有10度的气温,也都是背心短裤的打扮,甚至还有运动bra+短裤打扮的。但是我很不以为然,跑啥跑,少开点车,每天多走走路,全有了,在水泥硬地上跑长跑,对膝关节的损伤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