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年度十大人物|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入选
又逢年底,各期刊、网站开始陆续公布2021年的重大事件及人物榜单。近日《Nature》(自然)率先公布了2021 年度十大人物榜单(Nature’s 10)。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入选,成为今年该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人。
12月15日,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公布了 2021 年度十大人物榜单(Nature’s 10)——这一榜单旨在选出 10 位在这一年所有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自然》特写部主编理查德·蒙纳斯特斯基(Rich Monastersky)表示,“从追踪危险的新冠变异株到证明气候变化在极端天气中的作用,再到将探测器送上火星,本年度《自然》十大人物聚焦身处重要科学事件中心的个人,这些科学事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年,李兰娟、谭德塞、安东尼·福奇、张永振等人因在新冠疫情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上榜。与去年一样,今年的《自然》十大人物的许多故事也都与新冠疫情有关。
2021 年也是气候灾难频发的一年。野火、洪水、热浪侵袭了全球许多地区,让气候变化上升为重大科学问题,各国纷纷探讨如何通过加强一个国际协议来对抗全球变暖及其影响。气候科学家 Friederike Otto、前联合国原住民人权特别报告员 Victoria Tauli-Corpuz 因在这一领域最初的突出贡献而上榜。
同时,今年的重大科学事件,还包括“中国成为了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交出的完美答卷。自去年之后,这一榜单中再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此外,这一榜单中也着重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伦理问题和学术造假。
蒙纳斯特斯基总结道:“《自然》年度十大人物的事迹为我们理解那些对科学意义深远且引发世界共鸣的重大进展、议题和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
《自然》评选的 2021 年度十大人物如下:
Winnie Byanyima,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主任,带头批评富裕国家和药企无视公平分配新冠疫苗的需要。
Friederike Otto,英国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快速评估了人为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否在引发特定极端天气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张荣桥,中国国家航天局和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他使中国成为了第二个让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TimnitGebru,人工智能(AI)研究员,她一年前离开谷歌(Google),随后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在她之前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以更合乎伦理的方式开发 AI 系统。
Tulio de Oliveira,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研究创新与测序平台主任,带领团队拉响了 Omicron 的警报。
John Jumper,AI 研究员,和他在 DeepMind 的同事公开了 AlphaFold 的代码——AlphaFold 能利用 AI 技术以惊人的准确率预测蛋白质结构。
Victoria Tauli-Corpuz,联合国原住民人权特别报告员、目前在菲律宾工作,推动各国承认原住民群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预防全球变暖的重要性。
Guillaume Cabanac,计算机科学家,揭露了数以千计的造假论文充斥着软件生成的无意义文字,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Meaghan Kall,英国卫生安全局的流行病学家,将该机构的科学报告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帮助传播关于新冠肺炎的关键信息。
Janet Woodcock,带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度过了风波不断的一年,包括应对 FDA 在新冠疫苗加强针和一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上做出的争议性决定。
人物简介
张荣桥,2021 年中国火星登陆任务取得突破,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首次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张荣桥正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总设计师。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安陵镇,1988 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1991年获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2021 年 5 月 15 日,当中国的火星探测器安全着陆在火星表面上时,张荣桥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这次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完成了成功长达 4.75 亿公里的充满危险的旅程。此前,中国还未发射过火星探测器。张荣桥说,此次任务的成功印证了十年磨一剑这句话,中国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将火星探测器送上火星的国家。
张荣桥说,在“如此陌生和复杂的环境”中,中国航天面临着许多未知。作为天问一号总设计师,他负责协调着一个数万人的团队,建造天问一号探测器并执行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包含火星轨道飞行器、着陆器,其中着陆器还包含一个叫做“祝融号”的火星车。正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大卫·弗兰纳里所说:“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天问一号”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和展示中国在探索月球以外的太空任务中的实力。现在探测器已经返回了一些科学影像等成果,弗兰纳里说,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研究财富即将伴随着下一轮的太空探测任务而到来。中国计划在 2024 年向小行星Kamoʻoalewa执行样本返回任务,并在2030年前执行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同时,相关研究也瞄准了木星。
研究人员表示,“天问一号”推动了中国新兴的行星科学领域,同时也培养了肩负这一使命的新一代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