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体会|德国和瑞典近4年的研究经历
在国外做博士后应如何选择方向?期望合作导师是什么风格?研究中遇到阻力时应该怎么办?Bin在德国和瑞典曾有两期博士后经历,其亲身感受会对大家有所启发,请看知识人网小编的推文。
作者:Bin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一年半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Lichtwiese校区
到了达姆施塔特——这座位于法兰克福南面20公里的小城之后,导师带着我走访了每个组内成员的办公室,向他们介绍并欢迎我的加入。
在欧洲开始工作,大家都是直接称呼first name,不像国内的课题组里师兄师姐地叫着,这个氛围真的很不错。接下来,导师交待给我项目内容。而当时我看他的项目书已经有点吃力了,尽管有一部分和我的背景非常相关,但是其他部分,说真的,公式太多了。虽然我当时对导师的课题非常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课题,关于方法方面的,并希望把这个和自己之前的背景结合起来,但是接手之后还是感觉一头雾水。
对课题进行了熟悉之后,第二次进行了组会介绍,把课题的背景,以及我们的计划进行了一个小的总结,这个报告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却得到了导师的大力赞赏。之后,就要做我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写代码,需要修改的软件是我之前从未使用过的(但是它现在是我最喜欢的做研究用的软件,功能多而且可玩性高),又要使用之前从未使用过的程序语言。写代码虽然既耗费精力又不一定能出来论文,但是它是让我专注度最高的事情之一。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搞定,其中花了一周的时间找bug,当圣诞假期时第一次使用debug工具找出问题的时候,那个感觉简直爽快到无法形容。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之后,我修改的程序可以正常使用了。但遗憾的是,这也是我在组内唯一的贡献了。
在写完代码之后,针对一个具体的应用例子,需要把我们设计的方法应用到里面去。但是,基本上就是处在出问题——找解决方案——又出新问题的循环之中。做了半年,几乎毫无进展,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前储备的知识确实不太够了。并且到了夏天,在合同到期前的三个月,导师对我讲,对不起,我没有合适的基金再支持你在这里继续做博士后了,我把你的合同再延长两个月,以便你有更充足的时间做课题,还有找到新的位置。
在德国的最后半年时光,可能是我经历过的最艰难的半年了。首先,课题还是要继续,但是后来发现我们的方法在一个问题上处理得不恰当,导致了之前的努力基本都白费了。于是,和导师商量了一下,针对现在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下调整,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另外,我还要在半年内找到新的位置,否则将面临失业。
因为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没有成果出来,所以造成了这样的情况。第一,这样回国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甘心的;第二,也加大了找下一站博士后位置的难度。先后经历了四次面试失败后,离我合同到期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于是,只能联系劳动局,准备开始申请失业保险。而在这段时间,情绪基本跌到谷底,课题也很难有心情做下去了。
终于,在第五个和第六个面试之后,很幸运地在同一天,也就是合同到期前半个多月的时候,拿到了两个offer。经过再三考虑,把自己的下一站定在了瑞典——一个在秘书口中比德国还要好的国家。结果一高兴,就把失业金的申请撤消了,完全忘了我两个合同中间是有一个月的间隔的,损失的这些钱能买一大堆香肠呢。
在这其中,与导师的几次交流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我第一次找位置期间,有个教授管我要推荐信,于是我请求导师帮我发一下。导师非常严肃地问我:我想知道你之后的计划,是想做科研还是去工业界?
在我回答做科研之后,他讲到:做科研的话需要你真心享受它,否则你的压力会非常大。另外,作为一个博士后,应该有独立科研的能力了,可以自己想出好的idea,并把它付诸实现。但是非常遗憾,在这段时间我很难看出来你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或者是你有好的idea只是我不知道。
在导师看来,我的主动性不够,也或者因为我们东方人的性格含蓄一些。他讲到他当年做博士后的时候,他的导师只给了他一个办公电脑,对他说:你现在是博士后,你应该知道怎么做科研了。然后就走了,idea需要自己想。
其实,如果真的是一个idea非常多的人,是很喜欢这种导师的,可以自由发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课题。而我在来之前,确实没有对如何做好一个博士后做充分的准备,对这个位置的认识也不够。
还有一次,是我们合作的课题组里的一个博士后,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了,之后也在另一所德国的大学找到了教职。他在我们两个组共同进行的组会上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组会之后,我和导师聊天,说他懂的东西好多啊。导师鼓励了我一下,don’t be awful,你如果坚持做上十几年,也可以像他一样。
这里也要提一下和我同一间办公室的德国小伙,我们的合同几乎同时开始的,他只是一个博士新生,但是他掌握的东西已经比我多了。跟他在同一个办公室,自信心真的会受到打击,人家才一年级啊就这样了!我一年级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而且他真的是一个有着共享精神的人,经常把自己处理数据写的小段代码发给组里所有人,这些代码直到现在我都还在使用。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也许事情不是像预想的那样发展,但是这种环境经常会使人成长,从事的课题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借用一句歌词亦或是一句名言“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半之后,以一个完全不同的心态,在一个新的国家开始了第二段博士后的阶段。
瑞典隆德大学两年
隆德大学办公楼门口的雾凇
当天晚上九点多到达隆德,导师亲自去火车站接我。这让我简直受宠若惊,他是个教授啊!之后了解到:这里的很多教授都是这样做的,他们会很热心地帮助刚刚到达的外国人做一些事情。
在驾车把我送到guest apartment之后,又主动帮我把行李搬进了房间。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开始正式上班,于是我的第二站博士后就这样开始了。
在瑞典的工作和生活总体来讲是非常平静的,安静的氛围以及友好的同事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去做一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很大的成功与挫折,以至于让我很难按照时间顺序来回忆这两年的点点滴滴。
首先还是从研究课题说起吧。在我刚开始上班的第二天,导师就向我交待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和之前在德国做的理论方法不同,这一个课题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体系做一些性质和应用,虽说之前没有涉及过类似的课题,但是偏应用类的还是要容易一些,并且之前在德国学到的一些东西也完全用得上。
另外,因为前一站博士后没有成果出来,自身的压力也确实不小。所以和之前在德国的节奏不同,在瑞典的前半年可能是我效率最高的半年了,整个研究进程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麻烦,在合同开始之后的七个月左右就开始整理数据写论文了,并且在三四个月之后顺利地发表。
在协助导师做了另一个小课题之后,导师希望我们组里几个人通力合作,完成一个他一直以来想做的一个课题。
其实我一开始是拒绝的,觉得这个课题没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的意义在哪里?所以积极性一般。后来我们合作的一个教授来我们实验室交流了一下,几个人坐在一起,把思路理清了之后,发现导师的这个idea确实很有意思,大概总结一下就是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型,非常清楚地解释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机理。而得到的结果也正如我们预计的一样。
我回国之后给国内的同事介绍过这个工作,她们也都很喜欢这个idea。而我之后也打算利用这个模型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所以有些时候,一开始面对一个事情很难接受的时候,尝试着多想多交流,也许会发现它的美好。
在这里虽然主要还是用导师的idea做课题,但是与之前相比,导师给了我相对大的自由度。在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中,我可以自由选择觉得适合这个课题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在第一篇论文投稿的时候,也让我来选择杂志和审稿人。因为导师的支持,让我第一次作为通讯联系人发表了一篇论文。
因为我这个博士后项目中不包含travel grant,当我有感兴趣的会议想要参加的时候,导师也会用自己的那部分经费支持我去参加会议。让我在这两年里参加了4次学术会议,并在其中2次在会议上用英文做了口头报告。不仅可以向其他学者介绍自己的工作,同时也看到了别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做口头报告的时候是在柏林的一次会议上。在会上我是第一天讲的,第一次在会议上用英文做报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结果反而过于放松感觉像没进入状态。另外,虽然我的研究方向和其他参会人员差别较大,但是这样反而容易被别人记住,打招呼的时候人家就说“你就是那个做……的”。
之后又在瑞典本土的一次会议上第二次做了报告,这次就轻车熟路了。欧洲的这些小型学术会议很多,许多博士后和博士生都有机会上去做15-20分钟的报告,对个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和锻炼机会。
最后的几个月,因为一直在联系回国的事宜,所以我科研的进展稍微耽搁了一点,最后一个课题做了一部分就要回国了。
在离开的时候,系里和组里的同事分别给我买了礼物留作纪念。导师给我的寄语上也感谢了我2 productive years,但是我真心觉得最后一段时间效率应该再高一点。
总之,我会记住在这里的两年时光,并且希望以后有机会带学生的话,对他们也要像我的导师对我一样nice。
作为现在成千上万的海外求学研究人员,我的博士后生涯确实谈不上成功。但是这一段在国外大学里工作的时光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研的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尤其是瑞典的导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短短的文字其实不能完全体现欧洲大学里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