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博后日志-申请篇
我是典型的慢性子,2008年5月答辩完毕后,才着手考虑博后申请资料。虽然我的文章很一般,只有一篇修稿中的3.x的SCI,外加几篇中文的水文,但博士课题及实验室和老板等背景都应该拿得出手,加上之前的师兄师姐似乎想出去就出去了,没有为找位置犯过难的,所以平添了很多自信。我当时的计划是,10月份前找到位置,年底前出发(无知者无畏,恩)。随后办理了各种毕业离校的手续。之后又为论文修稿补做了一点实验。再之后又从完善博士课题的角度,简单补做了一些实验,因为在考虑CV中的课题描述时,总觉得自己的课题研究不完整,只有中间的验证实验,缺少前面的筛选分析和后续的深入探讨,虽然并没再做出什么更有用的结果,但总算可以“理直气壮”的描述自己的“完整”的研究经验了。这样一真忙到了9月份,论文也正式收稿了,我才真正动手准备申请文件。很感谢我的老板和实验室的老师,虽然已经毕业了,仍然允许我在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并把实验室做为我申请的基地。
考虑准备出国后,反复思量,对后面的生活做了一点简单的规划,为了不留遗憾,老公放弃了在国内积累多年的基础,确定了两个人同进退的大原则。于是,在这期间,我和老公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泡丁香园飘版。学会搜索,几乎可以在这里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主要是申请整体流程,申请文件的准备,实验室和老板信息的收集,面试相关准备,如何选择和接受Offer,签证流程,行程准备等。感谢老公为我做了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老公的支持,我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充满了自信。
接下来就是准备申请文件,发申请信,等待面试和结果了,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也写过一个总结帖,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56&id=14194987&sty=3
这里再补充一些:
关于投了很多申请没多少积极答复的,我个人感受加推断,有没有Offer有很多因素,但三个因素是关键:
1:自己的学校/实验室背景+科研/文章背景;
2:Cover Letter+CV的质量;
3:投给了那些人;
第1点是硬件,到了已经申请的时候,通常已经来不及有大的改进了,所以能做的是分析清楚1,在2、3两项中尽最大可能来突出1中的长项。
投得少的,多投点机会也许会多起来,投得很多了仍然没有结果的,尤其建议多分析一下2、3两项是不是做得不够。
关于2,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做过一个课题,对象是研究之前实验室筛选出的某东西的功能和机制,你在Cover letter和CV中描述你的研究时,就会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写我研究了xxx的功能和机制,得出了xxx结果,很有意义;另一种写法是:1:筛选xxx(虽然不是你亲自筛的),2:就某一xxx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xxx结果,3:在xxx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如果用了前一种写法的,你可以试试后一种写法会不会带来更多的积极答复。当然,前提是你真的理清了你课题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包括你没亲自做过的)。我在答辩后又去实验室补做了一些实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描述一个“完整”的研究经验。
关于3,也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你之前用xxx方法研究了yyy的zzz方面,整体研究属于mmm领域的。排除兴趣因素,仅从“对口”的角度,你认为xxx/yyy/zzz/mmm哪个匹配了才叫“对口”呢?我投了三百多申请,积极答复10个左右,结果是哪个匹配的都有。但总体上,xxx>zzz>yyy>mmm。另外一个很肯定的说法是,你“做得来”的,绝对不仅仅是你“做过”的,要对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学习能力有信心,敢于也善于对自己/别人说“这个是xxx方面的知识/技术,我明白”,“我没机会做这个,但与我做的目标/原理/方法基本一致,研究一下就会做了”。对于海投的,在选择方向时不妨放开点,也许你的闪光点恰好不是你所理解的那个“方向”。
来拖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10月底,我才准备好了所有的申请文件。于是调整计划,期望年底前能找到位置,春节前后出发(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呵呵)。11月份,开始收集实验室和老板的信息,准备发申请。因为之前也没积累一些关于我的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信息,所以也没什么“预选”的地方,只能“海投”了。只考虑美国,优先投“老外”。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同胞老板”的传说,另一方面是想有个好的语言环境,免得在外国几年却还操着一口Chinglish。这时发现,按我自己理解的“对口”,真正合适的实验室和老板没几个,仔细分析了一些实验室的研究描述,以及发表的文章,对比我们实验室及我的文章,再次换位思考,琢磨搞某种研究的实验室可能希望加入的人具体有什么知识和能力。调整了思路,再次筛选,可选的余地就大多了。磨蹭到11月底,发了几个牛校的,有一百多个。陆续有一些回信,有一个牛校的一般老板,要求电话面试,其它的都是邮件交流一些信息,或者要推荐信的。准备了几天电话面试,口语和听力实在太烂,加上是一个英国人,基本听不懂他说什么,每个问题都需要反复几次,我照着预先准备的一些东西回答,他似乎都能听懂。打击实在太大了。
继续发申请,用了两周,又发一些学校和几个有名的研究所,又是一百多个。又有几个感兴趣。前面电面的那个也没有直接拒我,电面后又自行向老板要了推荐信,也许是因为方向太合适了,可惜我电面表现太差了。到这时,所有感兴趣的都是邮件跟我交流,或者在等推荐信了。真担心突然再有要求电面的,但也知道那也许是必然的。只能抓紧时间练习听力和口语。焦虑中的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20多号,“圣涎节”了,于是所有人都没了消息。我也松了口气,只能等到2009年再说了,看来又要调整计划了,春节前能找到位置就不错了。除了练英语,继续收集信息,准备元旦后再发一批申请。到这时,就已经象前辈们说的那样,已经被申请折磨得差不多了。因为前面发的申请都是比较好的地方,保持沟通的实验室,也都是来自Harvard,MIT,UCLA,MD Anderson,NIH/NCI这几个地方的,当然都是这些牛地方的一般实验室,这也不是什么偶然,水平所限。但我已经满足了,而且老板都是老外(因为我就没发中国人的),想法是“有一个Offer就去”。
就在新年将要来临之季,又有一个NIH/NCI的老板突然“迫不及待”的与我邮件沟通,直接说有兴趣给我Offer,但先要看我是否对他的三个研究方向哪个感兴趣。我看了看,是个60多的老教授,吃NIH官粮的,属于大家说的“养老型”的实验室,看情形经费不会太多但应该也不会短缺,老板是美国人,但实验室的其它4个人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得,印度,缅甸,而且都是一呆就很多年,估计基本是没什么压力的实验室。文章年年有,但不稳定,有Cell也有JBC,正常的是PNAS、Gene Develop、EMBO之类的。研究的方向也很宽泛,虽然都与某个基因有关,但似乎每个人的方向又差异比较大,有基因的、有蛋白功能和信号通路的,有microRNA的,有发育相关的,也有肿瘤相关的,甚至有一个完全是从一般性上专门研究RNAi本身的机制的。实咨询了一些人,判断是这个老板应该没有科研压力,所以属于“兴趣型”的,估计他看到什么方向新鲜或觉得感兴趣,就去搞什么,因此对博后的研究内容估计比较宽松,也是看你的兴趣来决定。好处是压力会比较小,坏处是没有延续性的成熟的研究环境,很多思路和实验估计都要自己来学习或摸索,不利于快速掌握新实验技术,快速出结果。考虑到我博士的课题也基本是自己选题自己查文献设计方案自己摸索和学习完成的,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结果还可以,而且感觉学会了如何自己开始一个新课题,并且与老板安排比起来,更加自由一些,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另外,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危机,感觉比较“稳定”的地方可能会好一些,NIH显然是有优势的。唯一的感觉是实验室除了老板居然都是外国人,估计语言环境不会太好。但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当天回邮件简要复述了他的三个方向,并表示虽然各自独立,但还是有一定关联性,并且都与我的背景关联,所以我对任何一个方向都感兴趣。第二天,他就迅速确认给我Offer:“I would like to offer you a Visiting Fellow position for the coming year”,并告知我接下来由秘书与我联系办理手续。我晕了!也不面试,也不要推荐信,加上Offer的名字是“Visiting Fellow position”,头一次申请,以为博后就一定要叫“postdoc position"呢,难道把我当成公派的访问学者了?立即回邮件,表示初次申请,不了解情况,问了三个问题:
1:是否有工资?
2:支持我多长时间(他说给我的位置是“...for the next year...”,不知道是不是指一年,如果是以住,可能希望一年最好,不行好换地方,但今年的形式,真希望能稳定的做两三年再考虑换地方,所以直接表示了一年可能无法完成完整的课题)
3:是否可发一作文章?
对方又是第二天邮件确认,告知我按NIH的工资标准,应该4万多,具体年年有变化,他也说不准,启始2年,后面看情况可延,如果主要研究是我做的,我是一作,他是通信作者。同时再次告知,具体Offer的情况及后续手续由秘书与我联系。
这个突然的Offer打乱了之前的所有计划,我立即面临是接受这个Offer还是再等待一下其它的Offer。再次仔细分析,保持沟通的几个实验室,如果排除所在的学校的好坏,单纯看实验室,基本水平都差不多,都属于比较一般的。其中有一个也是NIH的老板,与之非常类似,也在圣涎假期中与我联系,要推荐信,并且给我描述他与家人过圣涎的情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感觉机会也很大。不过,估计其它位置都必然要在圣涎假期后电面,我实在是对电面发怵。从这个老板给Offer的过程看,应该是个急脾气,估计实验室节奏不会太慢,也许不会象之前想象得那样宽松,没准经常加班,不过关于加班前辈们已经分析得很多了,有利有弊吧,咱去做博后是想发文章的,也不是想享受的。另外考虑到经济危机可能的影响,NIH应该是相对比较稳妥的选择。但仍觉得直接放弃其它的机会有点可惜,于是先给两个觉得比较好一点的老板发信,直接询问进度,问是否可能一两周内决定结果。结果有几个告诉我还有一个推荐信没发到,电面过的那个直接说如果我有其它选择,不用等他了,另有一个说按他的流程,要收齐推荐信后选择安排电面,再根据电面结果决定。我一听电面头就大了。
于是,我在2009年第一天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新年礼物”。
终于实现了“在年底前找到位置”这个计划,虽然有点意外。
这里再次提醒后面的同志们注意,一定要积极跟踪推荐信的发送情况。有的推荐人较忙,打过招呼后,他们一时忙忘了或顾不上,推迟个一周两周还没发都有可能的。强烈建议战友们一旦进入沟通状态,一定要积极询问和跟踪一下状态。免得误失良机。
另外说个题外话,发现外国的年长老板似乎都比较nice,前面说过有个老板在圣涎节假期中向我要推荐信并且描述他与儿子孙子一起过圣涎的情形,让我感受到了很温馨的感觉。我最终选择的这个老板也是有问必答,我给他发邮件,基本全是第二天答复,而且语言极其随意,完全没有国内老板与学生之间的那种严肃。
确定了Offer后,对方才要求提交三份正式的推荐信,要求用学校抬头的信纸打印的。找了半天,发现我们学校就没有正式的带抬头的信纸,与老师沟通,原来他们都是自己制作了一个信纸抬头,直接打印出来签字就可以了,扫描后发送过去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