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助理教授有多难拿?是如何挑的?
2010年11月23日
来源:饶海博客
摘要:
前言:上文有关终身教职的不少人看了叫“难”。此文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哪行,哪地都一样,各有各的“苦”“乐”“经,不可怕,大家多都过来了,大家(包括我)都说高校要有“宽松”环境,但另一方面该有的一定合理的压力也是不可缺的,虽然很多人(包括我)不喜欢压力。此文加那终身教职的文透出的“奥秘”,也部分回答了钱老之问及为何美国科研强大。
国内也渐有呼声,望高校也多建立如美国式的教授升级制,让年青人从独立的助理教授(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做起。那么美国助理教授是如何挑选的呢?这里再结合自己在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经历来谈谈。美国有成千上万所大学,各种类型差别很大,主要分教学型及研究型,对助理教授挑选条件和要求也千差万别。在美国学术道路上,在研究型大学做独立的助理教授是最大的一个坎-估计80%是给刷掉了,(当然也有人不想走助理教授这条学界路的)。这个教职前后的坎的淘汰率总体倒不高, “刷掉”了的也有好的人才,部分也会在工业或学术界“复兴”;过了这坎的也有庸才,会给淘汰。
(做独立的助理教授也有些小侧道,不具普遍性,就不介绍了。)
独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开发广告的,没有年龄,性别,国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类拔萃,一个一直在它国受训成长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当然这样的不多,没听见(起码是接触过的教育程度高的)美国人为此发牢骚。名校的强系,招人时对领域要求限得少,做得极好而且有大前景就考虑,拿到这样职位的博士后如同NBA选秀中的Lottery Picks,大家抢着要的。这些“牛人”就不多提了,去自叹不如吧。
多数大学,系里每年招人还是带点倾向性的,要么加强某项,要么新增某项。也因此,标准虽还是高的但活动性也有。先要看专项,再看成果及前景,不关怎么样,要达本行前几名才有望。
一个一般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教职广告打出来,既使在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来都会有~200-300人申请一个位置。其中大约会有~20-40人过“初审”。系里委员会通过讨论,在其中挑出5-10人来面试。这一步中,看专业,成果,推荐,据其所写的研究计划(一般5页,4-5个中长期课题),日后前景,对本系影响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学的教职竞争也如此“惨烈”,是因为在那儿靠自己,也还有机会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绩。
第一轮面试是系里挑人。面试1-2天,互相了解情况。能拿到面试的话,就主看各人“推销”的能力了。会与系里的各个教授见面,每人30分钟,讲自己的研究,谈他们的课题;对自己的东西自然要是头头是道,对他们的研究也要显得了解及感兴趣。还要给全系做个讲座,这时会发现大家提问也太踊跃了点,还有明知故问的。准备讲座时,尽力能自然地联上此系一些老师的课题,显得日后会相互促进。有的系还另有一关门的口试,教授们一起再“拷问”日后的研究计划。搞下来, 过去的成果是与本人的能力有关呢还是靠导师的更多?分量也就掂的差不多了。很多东西靠平日的积累,一下突击是不够的。
系里根据大家的意见,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位。再来第二轮面试,这次是选到的人来挑系了。又是2天,带上了家属。与系内外相关的人,谈科研,谈学校环境,当地生活等等。最后再和系主任谈钱:工资,起动基金;很不容易的事,很重要,可不习惯,各地不同的,有时差别很大,不能乱开口。第二天,再去看当地房子的情况,小孩教育等等。一般学校也会为配偶的工作想点办法。
回家是好一番考虑,个人及家庭,事业与生活,。。。如果有几个选择,可得费番思考。定好前,一般来说又得回到钱上面了。系主任给予的第一次数字总是偏低的,这是他/她的工作,而且有些系主任也不知行情。要满意点,可做2件事,打听那校类似专业位置的package;如果还有一校可选,可让2边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竞争“价码”。虽然大家不喜欢及不习惯,但为日后的工作及家庭,还是得厚着脸去做的,很正常的。当然钱最后并不是最关键因素。
3件事:1)系里挑的第一人选如最后不去,有可能会再去那第二人选,但也有可能下年重头来挑。2)非抢手的“大牛”,有时也会因专业而凑巧拿到名校的面试,但其它的面试却难说了,有时连一般的面试拿的都不多。3)作为一个有竞争力但非抢手的“大牛”的人,比如您做既不大热也不冷门的DNA repair,第一作者的有一篇Science, 一篇JBC。如果申请50个研究型大学能有3-5个面试,就很不错了!好好抓住吧。
注:以上对非研究型大学多不适用,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非生物医学类也会有点不同。
国内也渐有呼声,望高校也多建立如美国式的教授升级制,让年青人从独立的助理教授(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做起。那么美国助理教授是如何挑选的呢?这里再结合自己在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经历来谈谈。美国有成千上万所大学,各种类型差别很大,主要分教学型及研究型,对助理教授挑选条件和要求也千差万别。在美国学术道路上,在研究型大学做独立的助理教授是最大的一个坎-估计80%是给刷掉了,(当然也有人不想走助理教授这条学界路的)。这个教职前后的坎的淘汰率总体倒不高, “刷掉”了的也有好的人才,部分也会在工业或学术界“复兴”;过了这坎的也有庸才,会给淘汰。
(做独立的助理教授也有些小侧道,不具普遍性,就不介绍了。)
独立的助理教授的招人一般都是公开发广告的,没有年龄,性别,国籍等等的限制。真做的出类拔萃,一个一直在它国受训成长的人才也可能拿到位置,当然这样的不多,没听见(起码是接触过的教育程度高的)美国人为此发牢骚。名校的强系,招人时对领域要求限得少,做得极好而且有大前景就考虑,拿到这样职位的博士后如同NBA选秀中的Lottery Picks,大家抢着要的。这些“牛人”就不多提了,去自叹不如吧。
多数大学,系里每年招人还是带点倾向性的,要么加强某项,要么新增某项。也因此,标准虽还是高的但活动性也有。先要看专项,再看成果及前景,不关怎么样,要达本行前几名才有望。
一个一般研究型大学生物类的教职广告打出来,既使在较偏的大家不熟悉名的地方,近来都会有~200-300人申请一个位置。其中大约会有~20-40人过“初审”。系里委员会通过讨论,在其中挑出5-10人来面试。这一步中,看专业,成果,推荐,据其所写的研究计划(一般5页,4-5个中长期课题),日后前景,对本系影响等等。一般研究型大学的教职竞争也如此“惨烈”,是因为在那儿靠自己,也还有机会可以做出一流的成绩。
第一轮面试是系里挑人。面试1-2天,互相了解情况。能拿到面试的话,就主看各人“推销”的能力了。会与系里的各个教授见面,每人30分钟,讲自己的研究,谈他们的课题;对自己的东西自然要是头头是道,对他们的研究也要显得了解及感兴趣。还要给全系做个讲座,这时会发现大家提问也太踊跃了点,还有明知故问的。准备讲座时,尽力能自然地联上此系一些老师的课题,显得日后会相互促进。有的系还另有一关门的口试,教授们一起再“拷问”日后的研究计划。搞下来, 过去的成果是与本人的能力有关呢还是靠导师的更多?分量也就掂的差不多了。很多东西靠平日的积累,一下突击是不够的。
系里根据大家的意见,挑选出最合适的一位。再来第二轮面试,这次是选到的人来挑系了。又是2天,带上了家属。与系内外相关的人,谈科研,谈学校环境,当地生活等等。最后再和系主任谈钱:工资,起动基金;很不容易的事,很重要,可不习惯,各地不同的,有时差别很大,不能乱开口。第二天,再去看当地房子的情况,小孩教育等等。一般学校也会为配偶的工作想点办法。
回家是好一番考虑,个人及家庭,事业与生活,。。。如果有几个选择,可得费番思考。定好前,一般来说又得回到钱上面了。系主任给予的第一次数字总是偏低的,这是他/她的工作,而且有些系主任也不知行情。要满意点,可做2件事,打听那校类似专业位置的package;如果还有一校可选,可让2边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竞争“价码”。虽然大家不喜欢及不习惯,但为日后的工作及家庭,还是得厚着脸去做的,很正常的。当然钱最后并不是最关键因素。
3件事:1)系里挑的第一人选如最后不去,有可能会再去那第二人选,但也有可能下年重头来挑。2)非抢手的“大牛”,有时也会因专业而凑巧拿到名校的面试,但其它的面试却难说了,有时连一般的面试拿的都不多。3)作为一个有竞争力但非抢手的“大牛”的人,比如您做既不大热也不冷门的DNA repair,第一作者的有一篇Science, 一篇JBC。如果申请50个研究型大学能有3-5个面试,就很不错了!好好抓住吧。
注:以上对非研究型大学多不适用,对研究型大学的其他非生物医学类也会有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