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实施无障碍招生政策
2010年07月28日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
哈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不仅注重SAT标准测验分数,还看重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
美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承担精英高等教育的大学不断采取新的招生策略,即录取更加精英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现代精英。哈佛大学的无障碍招生政策是一个政策组合,主要包括“两不一需”的录取资助政策、肯定行动计划、高度量化和高度个性化政策等。实施这些政策组合的目的是使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能无障碍地进入哈佛大学。
“两不一需”政策的实施
“两不一需”政策是指不问性别、不问家庭经济条件,以家庭经济状况的需求为基础的招生资助政策。
第一,不问性别的招生政策。早期的哈佛大学各学院无一例外地只招收男生。1933年女生只允许进入文理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教育学院。直到妇女运动在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产生影响之后,哈佛大学才开始放下傲慢的态度,采取招收女生的政策。在德里克·博克任校长的1975年,哈佛大学首次实施不问性别的招生政策(sex-blind)。在招生开始的时候男生比女生多,1975年男女生比例是4∶1;到2003年53 %是男生,47%是女生;2007年在校生中,文理本科生院的男女生比例是1∶1,文理研究生院的男女生比例是53∶47,专业学院的男女生比例是52∶48。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入学的非歧视政策。
第二,不问家庭经济状况的招生政策。不问家庭经济状况(need-blind)的招生政策,是在录取前对所有申请者一律平等相待,提供平等的被录取机会,而不考虑学生家庭经济是否能够承担得起上哈佛的费用,主要在招生的过程中使用。其核心价值就是保证所有申请者享有平等的被录取机会。不问家庭经济状况的录取政策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哈佛与商人阶层的联系不断减少,与新生阶层的联系不断增加,特别是来自专业阶层,如医生、律师等的影响不断增大。捐赠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而且非常充足,摆脱了过去经济窘迫的限制。其次,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影响,学生们经常在校园举行抗议活动,致使校方作出某些对学生让步的决定。此外,招生委员会也发现,如果再继续只招收能付得起学费的学生,学生的学术质量就会下降。如1962届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术失败学生是哈佛校友的子女。而那些毕业于公立高中的天才学生却由于经济的原因无法进入哈佛大学,这违背哈佛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上述种种因素促使哈佛大学在1964年实施了不问家庭经济状况的招生政策,为那些家境贫寒的天才学生提供了平等进入的机会,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哈佛大学的招生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第三,以家庭经济状况为基础的资助政策。不问家庭经济状况的录取政策,必然导致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政策的产生,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该资助政策是以家庭经济状况的需求为基础的,只考虑学生完成学业需要多少资助。现在哈佛大学的本科新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获得某种形式的资助。学校为每一位受资助的学生提供一个资助包(aid-package),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机会等,为每一位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资助。另外,哈佛大学的资助政策还包括年收入在6万美元的家庭不用缴纳任何费用,收入在12万~18万美元的家庭为学生花费贡献家庭收入的1%~10%。
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招生政策
哈佛大学对黑人、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的招生,实际上在成立初期的时候就开始了,只是由于种族中心主义的影响,黑人、印第安人、西班牙裔美国人等没有顺利地、大规模地进入哈佛大学。在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哈佛大学改变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政策,开始较大比例地增加黑人等少数民族的招生人数。
联邦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肯定行动,主要内容是不以种族、性别、宗教、民族、身体状况、年龄等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哈佛大学也颁布了肯定行动计划,实行主要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招生。招生委员会也开始雇佣黑人委员,改变原来白人精英的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招生战略。
在哈佛大学,黑人学生的比例从1979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8%,西班牙裔学生从3.4%增长到8%。2007年录取的1680人中,10.9%的学生有拉丁美洲背景,10.8%的学生是非裔美国人,17.6%是亚裔美国人,1.3%是美国印第安人,9%的外国人获得了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国公民、双重国籍、获得美国永久居住权的学生占招生总数的19%,有82个国家的学生被录取。在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大力推进其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哈佛也坚持在优惠招生政策的背景下,以学术水准为基础的主要录取标准选拔精英,保障了每一位申请者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
取消提前录取政策
为使每一位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都能切身体会到平等的录取机会,哈佛大学还取消了提前招生政策。主要是由于提前招生政策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国外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提前招生还影响学生的高中学习经历,使学生对高中最后一年第二学期的学习不够认真。为了保证所有申请者都有平等的录取机会,不扰乱中学的教学秩序,哈佛大学2006年9月12日宣布结束持续30多年的提前招生政策,以后每年只有一次录取过程。申请最后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月1日。
高度量化和高度个性化的招生政策
随着合格申请哈佛的学生不断增多,录取比例也越来越低,高度竞争的录取使得量化的标准化测试成绩已经不能很好地甄别卓越学生,非量化的优秀个性品质在招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此,哈佛大学实施了高度量化和高度个性化的招生政策,在招生的时候,不仅注重SAT标准测验分数,还看重一个人成功的基本素质。
20世纪末的哈佛大学已成为高度选拔性的学校,招生淘汰率基本在90%以上。2007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有22955人,录取2058人,淘汰率为92.03 %。申请中有2900名学生的SAT分数达到满分800分,其中3500名数学达到满分800分,近3700名学生是高中第一名。合格人数大大超过录取的人数,而且在标准测验上大家几乎都是满分的成绩,这样的情况使得招生工作按照学术标准根本没有办法区分精英中的精英,因此区别精英的办法就要依靠非量化的经历和个性品质了。为了录取具有领袖素质的新生,哈佛大学采取了高度个性化的录取政策。学术明星的学生只录取一小部分,纯粹的学术能力只是一个参考,还有性格、课外活动、艺术或运动天赋、社会地位、地理多样性等都在考虑之列。皮特森在混乱的1967~1972年之间担任招生办公室主任,他的录取标准包括坚韧的个性品质、智力的开放性、人格魅力等。1975年菲尔德曼在研究哈佛大学录取过程之后,指出哈佛大学的录取完全取决于学术成绩的占三分之一,取决于学术成绩与其他因素的占三分之二。哈佛学院院长刘易斯也认为:“因为有大批入学申请者拥有出色的中学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所以哈佛需要借助非量化的信息作出招生决策。哈佛不仅仅收罗学术明星,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只有很少的学生是看学术成绩的。招生的最终目标不是选拔高中成绩拔尖者,而是挑选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人。”这充分说明哈佛大学招生的基本原则是高度量化考试基础上的高度个性化录取政策,即招募精英中的精英——能改变世界的人物。
上一篇:美欲力保研究型大学实力
下一篇:英国预算大砍教育支出引发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