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出国经验>>正文内容

美国访问学者申请经验分享

2018年10月30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哈佛燕京学社创建于一九二八年,其基金来自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 霍尔( Charles M. Hal )的遗产。依据霍尔的遗嘱,哈佛燕京学社建成为一个致力于发展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和以文化为主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机构。虽然学社的各个项目都和哈佛大学密切相关,而且座落于哈佛大学的校园内,但是从法律和财政的角度而言,哈佛燕京学社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

  哈佛燕京学社创建于一九二八年,其基金来自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 霍尔( Charles M. Hal )的遗产。依据霍尔的遗嘱,哈佛燕京学社建成为一个致力于发展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和以文化为主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机构。虽然学社的各个项目都和哈佛大学密切相关,而且座落于哈佛大学的校园内,但是从法律和财政的角度而言,哈佛燕京学社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

  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人项目有三类不同的资助对象,但共同的目标是选拔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中来自亚洲的年轻学者,为他们提供资助,到哈佛大学从事学术研究。该项目必须是被邀请提名的亚洲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申请人才能申请,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则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申请的经历。

  2012年6月,我收到学系转发的关于燕京学者开放申请的邮件通知。申请材料包括一份申请表、论文概述、三封推荐信和正式成绩单。申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所获奖项、论文发表、语言成绩等。论文概述大约2-3页,需要介绍研究主题、研究进展,以及去哈佛学习对个人研究的帮助和提升。按学校要求,申请材料准备好后,首先要交予学系审核,得到提名后,由学系交至学院评审委员会,待学院确定提名人选后,再由学校审核,并确定最终提名人选。当年,燕京学社给香港中文大学的提名名额为五人,其中,老师不超过三人,学生不超过两人。

  2012年9月,在经历了层层选拔后,我获得了学校的提名,并由学校将我的申请材料寄至哈佛。此后,燕京学社组织相关教授对申请人材料进行初审,并确定面试名单。

  2012年12月,在经历了三个月的等待后,我收到了燕京学社项目负责人的邮件,通知我2013年1月参加面试(到哈佛后才听说,每年初审大约筛掉一半人,剩下的才有面试资格)。我那年的面试地点在香港大学一个会议室,一共三位面试官,一位是哈佛教授,另两位是早前的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也许是为了更好的与候选人交流,面试官们并没有选择会议大圆桌,而是围坐在茶几旁的沙发上。

  面试开始之前,教授们先寒暄了几句,气氛欢快友好,尽管我是当天第一个参加面试的,却丝毫不紧张。不过,和我想象的不同,教授们并没有请我自我介绍或者问一些背景问题,而是直接对我的论文进行提问。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流动儿童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觉得在美国的拉美裔儿童和中国流动儿童有可比性吗?”接下来的近30分钟,三位教授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对我的论文细节进行提问。与其说这是一场面试,它更像开题报告答辩会。教授们的问题启发我进一步思考,在思辨和回答的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论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燕京学社的邮件,评审委员会决定授予我访学奖学金。至此,近八个月的申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申请流程,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关注学校通知,切勿错过申请截止时间。由于燕京学社不接受个人申请,只接受合作院校的提名,因此申请只能走学校规定的流程。每个学校对于申请流程的规定略有不同,因此,要注意各类材料提交的时间节点,不要错过。

  第二,对自己的研究烂熟于胸。燕京学社公布的考核标准包括学术背景、研究计划的质量和独创性、对主题的理解深度和在哈佛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对此,我建议申请材料中突出课题的原创性和科学性,并说明去哈佛进行研究的计划和对自己的研究可能产生的意义。第三,面试时摆正心态,重视细节。就我的面试经历而言,教授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探讨的姿态与候选人一起厘清研究问题,而非拷问或刁难,所以无需过于紧张。此外,由于候选人的专业涉及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而评审只有三位,未必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可能对一些基本概念和逻辑缺乏了解。因此,在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时,不要疏忽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说明,同时,简明扼要的介绍研究意义、逻辑和方法。

  在哈佛访学的一年半期间,通过聆听大师讲课、与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不仅完善了我的博士论文,也对我长远的学术追求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此,衷心感谢燕京学社在访学期间为我们提供的各项学术和生活上的帮助,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研究者受惠于此项目。

  陈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全球青年领导力联盟北美社区创始主席。本科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宝钢奖学金、零点奖学金。被授予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望道学者”“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和复旦学院“荣誉学生”等称号。读博期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博士生全额奖学金、香港政府奖学金外展体验奖、香港中文大学“博群计划”杰出研究项目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合会副主席、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大班班长。

  本文源自网络—由知识人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