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后亦不易
2010年09月01日
来源:科学新闻
摘要:
Offer会有的,money也会有的!
于平
一件件行李打包,回国的日期一天天逼近。在美国做了3年的博士后,终于挥手与这个国家作别。3年的时间不长,但我已经习惯了在路上能够碰到松鼠,习惯了实验室里活跃的科研氛围;3年的时间不短,在这里,我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的母亲,习惯了在网上给宝宝买比国内实惠得多的生活用品,习惯了有空的时候一家人驱车郊游。
海投简历
在离博士毕业还有半年时间的2006年年底,我就开始“海投”简历,虽然发出去的求职邮件没有几百封,但七八十封总是有的,基本上大部分和我专业相近的教授都被我“骚扰”过。那时候的我可以用“不是在发邮件,就是在等邮件回复”的状态来形容。午饭和晚饭也经常在实验室解决:通常是右手拿着筷子,左手点着鼠标,心情随着邮箱里的“新邮件”数目起起落落。
等待的过程很漫长,也很煎熬。虽然也有同学安慰我说,“人家发了几百封邮件才捞到一个offer呢,你发的还不够啊,继续努力!offer会有的,money也会有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十封邮件石沉大海,几十封邮件被婉拒后,机会来了!一位美国的教授A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这个位置很需要人,但是现在在申请经费的过程中,还需要等一个月。
聊胜于无。虽然每个找博士后位置的人都希望找个“牛”的学校“牛”的老板,因为这样的起点比较高,文章也更容易发在影响力高的杂志上,但“牛”的学校“牛”的老板,他们并不缺人。记得有一次,有个老板说,“我是需要人,如果你能申请到自己的经费post-doc fellowship,可以过来。”这种奖学金就连美国本土毕业的学生也很少能拿到,更别提外国人了!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offer,而给我这个offer的人正是我日后在美国的老板B。这个offer没有说要等,而是直接要推荐信,跟我的博士生导师交流后直接拍板要我。和这个offer相比,前面那个可能的offer显然更让我动心:教授A虽然不是大牛,但是给的待遇要比这个offer好得多。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再次给教授A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他什么时候可以确定我是否有机会。然而造化弄人,发出去的信再一次杳无音信,当我放弃了这个职位,开始办理B教授给的offer申请手续时,那个期待的offer也来了。没有办法,只好放弃!
美国博士后
随后的一切按部就班。2007年5月份答辩,6月底签证,7月从北京飞到美国,10月底老公辞掉国内的工作来支持我的“伟业”,同时也在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的机会。
虽然美国的博士后也是临时的职业,却不像中国的博士后有“进站”“出站”之说,没有规定年数之限,在美国做5年10年博士后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一辈子都在做博士后,被戏称为“千老”。美国的博士后虽然也能够申请到自己的科研经费,但成功比例很低,而且对于外国人(不是美国公民或者没有绿卡)来说,受限很多,申请到经费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挂靠自己的博士后老板,非常努力地工作,争取出几篇好文章,为自己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基础。况且我博士后所在的学校算不上是牛校,我的新老板也算不上是大牛,个人的付出就显得越发关键。
进入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接手前任博士后遗留的工作,而且交接时间只有一个星期。顾不上倒时差,也顾不上慢慢练口语,马上进入紧张工作的状态。万幸的是,所做实验的原理我非常熟悉,只是仪器和制备样品步骤不同,因此上手也快。
接下来的一年我的工作很顺利,有两篇文章很快被接受。
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还算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美国中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我们打算生一个“美国公民”,这个愿望在我们到达美国18个月的时候成功实现。
虽然在国内从事IT业的老公在美国没有能够继续干本行,但也在朋友的介绍下,凭借自己本科时的分析化学背景和勤奋踏实的态度谋到了一份实验室工程师的工作。
我的眼中生活一切向好。虽然我们两个人挣的都不算太多,每个月加起来的5000美元过得也还滋润。1500美元足够打点好全家人的日常开支,就算是每个月零花500美元,也能略有盈余。
然而在我的第一个项目结束,开始新的项目课题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新的项目课题体系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尽管我一如继往地努力,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但实验总是很难有进展,而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老板又不同意。随着时间流逝,我的心情也由最初的满怀希望慢慢滑落到郁闷的低谷。
与我相反,老公开始深得他所在实验室老板的器重,非常希望他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实验室念博士。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公郑重告诉我:回国,离开美利坚。
他其实早有此意,之前是因为我的工作顺利不忍心让我放弃,但是用他的话来说,“在美国生活,就像自己被阉掉一样。”美国的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融入主流社会,习惯了晚上约三五好友“把酒夜话”的他在美国只能圈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
“即使我在美国念个博士,等毕业都快四十了,那时候找工作岂不是更受局限?”老公这样解释他拒绝的理由,“而且国内公司的老板一直跟我保持联系,非常希望我回去,而且回到武汉也有很多高校,你找工作也应该不会很难的,现在不回,更待何时?”
虽然我舍不得这个美国中部农业州的干净,舍不得每个月只要五六百美元租金、但热水暖气一应俱全的小家,舍不得在美国可能存在的机会,可是我没有办法再次拿整个家庭的幸福做赌注。或许是因为我已经成为一位妈妈的缘故。
武汉求职
2010年7月底,我们全家从美国回到武汉。找工作成为我生活中的关键词。
虽然之前有人给我打过“预防针”:现在国内博士就业环境严峻。以我现在的经历来看,果不其然。
回来的前三天,我开始修改简历,一遍,两遍,三遍。第四天,我开始投递简历,武汉的重点高校一所不漏。在邮件没人搭理之后,我开始尝试打电话。W大学的招聘办公室主任在听完我的自我介绍后,简短回复:“对不起,我们现在还没有计划。”另一所全国排得上号的学校领导则直接说:“对不起,我们只要文章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
接下来的仍然是打击。第三所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学校2010年的招聘计划已经用完了,得等2011年的计划。第四所学校的答案同样令人心灰意冷:您的专业是很好,我们学校目前没有这个专业,也希望把它发展起来,可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引进比如“千人计划”这样的领军人物后,再招聘您这样的人才。
H大学的一名教授悄悄劝我:“要不你先找个学校做两年博士后,然后再想办法留下来,这样相对容易一些!”听君一句话,我心里的泪已流千行。
国外的3年博士后换来的竟然是国内的不屑和拒绝,心里仅存的一点自信差点灰飞烟灭。唯一能自我安慰一下的,是现在不是招聘的季节,而且武汉这个城市学术水平不咋地。
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大学招聘门槛的发展快得超出了我的想象,3年的时间似乎已经换了人间。
从明天起,我要满怀信心,怀揣简历,穿梭于各个高校研究所继续推销自己。Offer会有的,money也会有的!
上一篇:中国博士后生境调查
下一篇:能熬才会赢-国内博士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