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生境调查
2010年09月01日
来源:科学新闻
摘要:
中国博士后生境调查
徐治国
单一的资助模式、捉襟见肘的经费以及薪金待遇过低,让大部分优秀人才在博士毕业后首选到国外做博士后
经过深思熟虑,苏琳(化名)还是放弃了北京大学博士后的机会,转而投向了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做博士后。“除掉日常生活开销,大概一年能到手10万人民币。”苏琳告诉《科学新闻》。“尽管很难想象两年后回国时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去日本至少能挣些钱,走一步看一步吧。”
同样,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张丽(化名)博士,由于很难留在北京,同样选择了去美国做博士后,“中国的博士后就是苦力中的苦力,而且工资也少得可怜。去国外不仅挣得多,关键是可以见见世面,长长知识。”
6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出台新政规定:博士后的年薪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12万元,这一费用原则上由合作导师的科研经费全额支付。尽管这一标准高于国家资助标准——两年10万元人民币,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博士后待遇仍相距甚远。
中外博士后的礼遇差距背后,也许正是许多博士毕业后出国深造的缘由所在,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深度考量。
悬殊的待遇差距
目前,国内招收博士后主要有国家资助招收和自筹经费招收两种,这两种模式占据了中国博士后招收类型的85%。国家资助标准每人两年10万元人民币,至于自筹经费模式,一般而言是单位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灵活掌握。
上海交大此举也许能改善博士后的待遇生境,有望将更多优秀的人才吸引到上海,留在国内。然而有人在网络上发帖指出,这一举措“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这个博士后年薪新标准,已不低于这所大学的讲师甚至副教授的平均收入。所以有年轻教师戏言改做博士后。对普通教授来说,招聘一名博士后,按新规意味着每年至少要为其支付3万元左右的工资和社保。若博士后不专心从事科研工作,则这种经费支出便会毫无意义。因此,新政后在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教授中有多少人乐意接收博士后,还值得观察。”
图1
再来看看美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例(见图1),目前是每年最少3.77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6万)。就是如此之高的待遇,美国还有很多博士后并不买账。8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校方与美国工会(UAW)联合宣布,经过一周的投票,美国加州大学十所分校的博士后组成的联盟(PRO/UAW)与校方达成一份协议。这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将让博士后获得更高薪水以及更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协议主要包括:在NIH薪资标准基础上,对博士后的薪水实行依经验定酬和年度常规上浮。总体来说,就是博士后最低工资按照NIH标准,每年最少37740美元,第二年有可能涨到最低40004美元。低于4.7万美元的今后每年最少上涨3%,高于4.7万美元的每年上涨1.5%;博士后休假期间可获得一些补助;完善加强博士后的健康和安全标准机制;须有“正当理由”才可处罚或解聘人员;加强对博士后进行专业指导。
“不仅仅是因为加州大学的博士后将获得的补偿是全美最好的,而且加州大学的博士后们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权利和保障,使他们可以从事重要的研究工作,正是这些研究工作让加州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联盟谈判委员会成员之一、加州大学癌症研究人员Xiaoqing Cao说。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论文《中国博士后的尴尬现状及原因分析》指出,博士后研究人员是科研工作人员,而不是学生。但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博士后仍然被当作学生来对待,来“培养”,而非有效的“使用、计算工龄、享受正式教职工的待遇”。博士后作为一种工作经历,是博士毕业生进入独立科研工作的过渡。然而目前,由于对博士后定位及其身份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一系列相关问题发生错位。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的博士后仍然是学生,中国的博士后拿到的薪金并未能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反观国外,博士后被作为工作人员来对待,他们拿到的薪水要远远高于中国的博士后。
不仅如此,“有的流动站并不会按照国家规定每年5万元的标准贴补博士后,而是将流动站拿到的国家资助博士后经费用来‘给养’流动站招收的所有博士后,这其中就包括流动站自筹经费所招的博士后。这样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钱就寥寥无几了。这对国家资助博士后很不公平。”一位在高校从事博士后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科学新闻》。他同时指出,“更为糟糕的是,有的流动站甚至连这部分‘国家皇粮’也不给,而是让合作导师自筹经费给予博士后。对于这种情况,国家甚至不知道,而且也无从查验。博士后一般也不知情,即便知道,也由于寄人篱下,怎么反映?”
中国从执行博士后制度以来,截至2009年,已累积招收7.01万博士后研究人员。
图2
1990年5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成立,用以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科研潜力和杰出才能的年轻优秀人才,使他们顺利开展科研工作,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截至目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已累计资助了47批,资助金额累计5.29亿元人民币(图2)。
目前,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比例稳定在33%左右,博士后基金的面上资助划分为3万元和5万元两档,对基础性、原创性和公益性的研究给予适当倾斜。在面上资助的同时,增加特别资助的方式,对在站期间取得了重大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博士后,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特别资助经费。有些博士后确实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很多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博士生导师,有17位博士后已成为两院院士,也有一些人走上领导岗位。
但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站博士后告诉记者,这些成绩根本不是这区区几万元就能做出来的成果,而都是在承担合作导师的项目和课题时做出来的,“这点钱也就只能当作生活补助,其他的什么也干不了。”
反观美国,对博士后的经费资助途径多样,主要有博士后奖学金、联邦政府的培训拨款、研究拨款或合同。灵活多样的模式为博士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历史来看,美国博士后教育是一种手段。它能使一组精英青年,大多是追求大学教师工作的人员,增加研究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一至两年的博士后工作,这些精英就能够得到适合的大学长期教师职位。对于在企业的博士后来讲,博士后项目保持了一种科研绿卡——允许博士后以客座身份在企业科研部门停留一些年,而不改变他们的学术身份。对于企业博士后来说,另一个主要吸引力是工资。到企业做博士后,许多博士后每月能挣到5000~10000美元,比在学术机构做博士后还要多。
日本执行的是特别研究员制度,做法类似于中国的博士后制度。除了每月的20万~37万日元的研究奖励金外,日本学术振兴会给予特别研究员申请“科学研究补助金”“特别研究员奖励费”的资格,特别研究员的科学研究补助金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每年可从日本学术振兴会得到150万日元的科研经费。
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项目支出来吸引本国和世界各国的青年科学家,加大投入力度,目的是在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
博士后的身份定位
最近几年,中国对科技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点从经费上就能看得出来。
2008年中国科技投入达3710亿元,占GDP的1.49%。表面上看,科技投入有了大量增长后人才并不稀缺,但是研究生和博士后在科技道路上却面临资金、科研训练和官僚主义的重重束缚。
不仅如此,其实有限的政府支持和过剩的年轻“科学家”还是使得这一前景更加暗淡。随着海外留学人员的回归,人才市场也越发变得拥挤不堪。虽然政府在过去几年加大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培养力度,但是想找份全职的研究岗位并非易事。单一的资助模式、经费的捉襟见肘以及薪金待遇过低,还是让大部分优秀的博士后首选国外。
“如果你对学术感兴趣,可以一试。否则,趁早滚蛋。”一位在读博士这样评价目前的学术环境。
长期从事劳动力研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员曹聪早在2008年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指出,中国大约有31%的博士后从事基础科研,而69%从事应用科学。他认为,2003~2006年,虽然进入产业、政府、军队或继续第二个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的博士后人数变化很小,但是从事科研的人数比例却在急速下降,转行的比例在增加。“一方面有可能是受到非传统职业道路的不断扩展的影响,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海内外学术职位的饱和所致,也有可能是二者同时存在。”
科技部给出的数据显示,顶级的人才仍然稳居国外,仅有11%的中国博士继续在中国从事他们的研究工作。
“无论是薪水还是所得到的科学训练,如果他们还想继续深造的话,中国的博士后制度都无法与海外的相提并论,不具有任何吸引力。”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刚此前对《自然》表示。
一边强调要自己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边却更青睐于海外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各种计划都倾向于有海外经验的。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看来,这对没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过的年轻科学家将会带来很大的打击。他认为,目前中国的许多机构都缺少一种智育文化,大部分实验室都强调要发表大量的论文,而不是强调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合作交流。久而久之,他们的学生将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博士后的去向问题全球存在。是继续坚守学术界,还是投身产业干些别的?很多时候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追求些什么。
“有些博士后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而有些要求得离谱。”NIH博士后服务部主任Lori Conlan说。
6月24日,《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研究人员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来自同行的帮助和指导,二就是薪水。这两个因素排在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前两位。
图3
世界各国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年工资水平就反映了“人往高处走”这一老话(见图3)。学术界(大学)给予的工资要远远落后于产业界。相对于日本和英国,北美的差异巨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离开大学去创业。图4
不仅如此,从年薪酬来看,学术界不同阶段的差异也非常显著,亚洲远远落后于欧美(见图4)。“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在中国的机会很渺茫,而且竞争很激烈。”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说。他已拿到前往美国做博士后的签证。
博士后制度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还想继续搞科研,博士后的深造还是必须的,因为博士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
事实上,博士后并非学位,只是一种经历、一种工作之前的过渡而已,但是在中国却演变成一种无形的“学位”,成为众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博士临时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这也许正是中国目前博士后的生存现状。有人调侃:博士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位出站博士后这样告诉《科学新闻》:博士后制度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还想继续搞科研,博士后的深造还是必须的,因为博士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但是在选择合作导师和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和导师沟通,对自己的未来科研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放弃
小梅(化名)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对科研的执著和兴趣,于是就想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耕耘下去。
因为老公在北京工作,“没的选择,为了不两地分居,我只能随他而来。”2006年,从“985”重点高校博士毕业的小梅,本可以去天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由于外地生源进京直接工作的难度逐渐升级,小梅一时半会在北京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攻读博士后成为了必然之选。
小梅在读博期间参与了众多国家科研项目,而且发表的论文档次较高,在国内同领域做得还算小有名气。“因为自己做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发展方向。不仅如此,自己参与的若干国际国内会议上的主题报告宣讲完毕后,还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认可和鼓励。”小梅回忆说。
自然地,小梅很顺利地被北京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导师相中,开始了自己的博士后生涯。
这也是小梅来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初衷,“既然走了这条路,我还是想在学术上有所成绩,所以在选择合作导师时也不是盲目的。”小梅将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告诉记者,“而且我对自己的学术未来很看好。因为,觉得自己基础还不错,加上名师指导,应该有很好的发展。”
选题时,结合合作导师的主持项目,在合作导师要求的突破点上,小梅开始了刻苦研究。“两年来,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度过,作为一名女生,做到这一点很难,也确实很累,几乎没有什么周末。”小梅坦言。
但是,已有家室的小梅,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都不能少。
刚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工资每月2400多块钱,“这点钱在北京生活,少得可怜。”小梅承认,“虽然工资不高,好在博士后流动站给我提供了一套单身公寓,我自己只负责水电费。在北京这个大城市,房子问题解决了,工资少点就少点吧。这套公寓所处的地段和面积,按照市场价大概每月的租金在2500元左右。这样的话,我的工资相当于每月在5000元左右。如果没有这套公寓,2400元,在北京生活就非常困难了。”
两年来,虽然辛苦但还是有了收获,小梅发了3篇SCI文章。
博士后最后半年,流动站统一涨工资,“我的工资涨到了每月3500元,当时拿到工资单的时候,心里蛮是欢喜,毕竟钱又多了嘛。”
“虽然是在导师要求的方向和突破点上发了文章,但是由于研究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非自己当初博士的专业所长,学习新知识感觉力不从心,做的东西也是在跟踪国外,没有太大创新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小梅当初继续科研的想法有了变化。
“当初选择读博后,觉得委屈,为老公做出了牺牲,但是后来想想,读博后可以让自己的基础夯得更加坚实,总觉得可以继续科研之路,也挺好的,觉得自己在学术上也许还能有所造诣。然而现在看来,自己的研究方向总是在跟踪国外的研究中度过,很难有所突破。这对于真正想搞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马上就要出站了,此时的小梅不得不开始考虑人生路途中的又一次重大抉择:是继续还是放弃。对这个问题,她自己也是很茫然。
“还是放弃吧,你一个女孩子,搞了这么多年科研,搞出点什么来了?不就几篇烂文章吗。而且每天做实验,仪器还有辐射,将来准备要孩子这么办?”小梅复述她老公的原话。
老公的话不无道理,越是临近出站,小梅的这种纠结就越是明显。
痛定思痛,小梅做出了大胆的选择:放弃。
博士后出站的时候,在合作导师的引荐下,小梅找了份可以说和这8年从研究生到博士后学习几乎无关的工作——“坐机关,搞管理了。”小梅说。
“这书白读了。”小梅说,“自己的学术生命从此结束,博士后似乎成了找工作的一个跳板,其实并非本意。每个人未来的发展,就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测。”
执著
军哥(化名),某研究所博士毕业之后选择了在北京一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的想法就是很简单,想继续自己的科研道路。当初选择这个实验室也是看重它在国内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未来,但直接进入实验室工作很难,只能做出如此选择。”军哥说。
然而,军哥来了以后的实际工作并非他想象的那样,而是帮着合作导师写“973”“863”等各种项目的申请本子,“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被申请项目所占用,很难有时间静下来做点自己想做的工作。导师催得紧时,还得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生物钟彻底颠覆,毫无精神。”
尽管如此,军哥还是咬牙坚持着,依托合作导师的项目和课题,只要一有空,就钻进实验室做点自己的东西。“别以为帮导师写了本子就可以省心了,将来出站没有文章,怎么留下啊!”军哥道出了如此拼搏的原委。
不仅如此,完成写本子的同时,还得完成合作导师在研项目的要求,一方面这些数据可以为项目交差做准备,另一方面,一些数据也可以直接拿来发表文章。
几年前,要想留在该实验室,不成文的规定是要有2篇高质量SCI文章。为了完成这一要求,“就是拼了,我也要完成。”军哥说,“这两年,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实验、数据、写本子;再实验、再数据、再写本子……就是这样重复着。”
“有时想想这样的生活简直索然无味,我成了廉价劳动力。两年来,科研上就没有一个自己的idea,更别提什么创新了。”军哥说。
作为国家统招博士后,军哥每月的工资也只有2600元,享受着学校提供的一居室单身公寓和公费医疗。虽然房子解决了,但是2600元对于一位男生来讲,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生活也紧紧巴巴的。
“没办法,要想生活,还得想点办法弄点钱啊。”进站半年后,军哥申请到了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两年共计5万元。军哥说:“某种程度上,这个钱其实就是生活费补贴。除了这点作用外,什么也干不了。”
于此同时,军哥参与了合作导师的很多项目,每月也有1000块钱的补贴,“这样每月下来能到5000多元。”军哥说。
眼瞅着就要出站了,在同期进入实验室的二十几个博士后中,军哥做得是比较好的,按照以往的要求,留在实验室不成问题。但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军哥一时难以接受。
“实验室答复我说,今年进人指标很少,都给海归了,你要想留下只能等明年的机会了。”
“算上研究生,我已在我的学科方向摸爬滚打了整整8年,而且自己对科研也比较感兴趣,觉得自己的特长就在这里。”没办法,军哥只能隐忍,接受博士后延期1年出站,希望明年能留下来继续从事科研。
为了这一个目标,军哥更加努力了。这1年又发表了1篇SCI,还申请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30多万元。这个基金项目又为军哥能留在实验室增添了砝码。
1年的“折磨”期很快就到了,有了前期这些的努力成果,军哥留在了实验室。“终于转正了,也许这就是我该走的路吧。”
下一篇:“海归”博后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