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做博士后
2009年09月30日
来源:科技导报
摘要:
美国是盛产博士后的科技大国。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接着做博士后,也有些是从其他国家到美国做博士后。对于当今理科博士来说,要当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助理教授或者被国内一流大学引进为教授、副教授,一般需要有博士后经历。本文从申请博士后、科研生活和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做些介绍。
美国的博士后是导师直接招收的。申请者可根据职业理想和专业兴趣,通过查阅论文、浏览课题组网页、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找到导师信息,然后发电子邮件询问有无空缺,并附上简历。有的导师回信说没钱,有的干脆不回信。这时不要灰心,要继续“撒网”。有时导师正好申请到新的项目,或者组里的博士后另谋高就使得导师急需找“替补队员”,那么机会就增加了。如果导师对你感兴趣,会积极回应并索要推荐信。
国内不大重视推荐信,但国外很看重。《Reading Comprehension: Success in 20 Minutes a Day》一书给我们看一封推荐信的片断:“Nicole Bryan usually completes her work on time and checks it carefully. She is a competent lab technician and is familiar with several ways to evaluate test results. She has some knowledge of the latest medical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helpful.”这封推荐信看似不错,但其实有气无力、锦里藏针!此外,中国人常用good来形容一个人,但是在老外眼里,good就是一般,outstanding、excellent、brilliant、extraordinary才是好!因此,申请者应认真梳理简历,多与推荐人沟通自己的业绩、优点和理想,以获得强力推荐。
如果申请人在美国,可以参加面试:做报告介绍自己的科研,参观实验室,与教授、组员代表分别面谈,并就餐。面试是双向的,既是雇主考察申请人,也是申请人考察雇主。可以向导师询问指导风格、科研课题、工作范围、文章发表和工资待遇等问题,观察实验室的设备、科研氛围和组员互动,并让组员介绍这个城市、这个组、日常工作、就业和经验教训。如看到怪异行为或听到牢骚怪话,应仔细回味。
美国有各种导师。从指导风格来说,“微观管理者”把你当作“有手的工具”,让你做这做那;“撒手不管者”坐在办公室里从事文案工作,很少去实验室;大多数导师每天到实验室晃一下,问是否有新结果,并主持小组讨论。从学术水平上来说,有的导师把“藏宝图”给博士后,结果一锄头下去就能掘到金子;有的“生产队长”不停地催交数据,却不知道要做什么后续实验才能“点石成金”;更有甚者,不懂的人指挥懂的人,掐着下属做“聪明”的点子,往往事倍功半。这些都应事先从侧面打听,以免误上“贼船”。
一旦“上船”之后,就开始倒计时了。即便你在博士生阶段发了不少文章,将来的用人单位也不知道究竟是你厉害,还是你的博导厉害,还只是运气好。因此,做博士后时还得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A PhD is Not Enough》一书说,要避开那些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避开编软件、搭仪器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差使,而要做一些“短线课题”,得到“看得见的成果”。不要做“拼命三郎”,而要注重科研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在美国做博士后会遇到很多科研politics。比如导师让某博士后主抓一科研项目,美国学生见习,结果该美国学生主动向导师邀功,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再比如你发明了一系列样品,并证明它有优异性能,隔壁实验室的人闻风而动向你索要样品和配方,然后快速做了后续实验,抢着发表。博士后不能成为“不粘锅”,而要多留心,并锻炼沟通协调能力。
国外很多中文网站充斥着负面新闻和无谓争论,切不可沉湎于此。建议可以读一些教育、科研伦理、英语、写作、管理、心理学和励志方面的书,如《Making the Right Moves》、《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Eat That Frog !》、《The Ultimate Secrets of Total Confidence》、《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等,不但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修养、开发潜能。外出旅游也能开阔视野。
导师往往很少关心博士后的就业,而很多博士后习惯于每天做实验、上网、吃饭、睡觉的“世外桃源”般生活。应勇于冲出“安稳区”,用心开展职业发展,比如训练自己科研写作和做报告的能力,思考将来独立后要研究什么课题,参加学术会议,看关于简历撰写和面试的书,向别人了解行业信息和求职经验,在网页和报刊杂志上寻找招聘信息,准备应聘材料,参加面试等。
在美国找工作需要合法身份。博士后持J-1签证,或者没有名额限制、可以随时申请、专门给科研院校的H-1B签证。如果跳槽到美国其他地方做博士后,或者在美国大学、国家实验室找到固定工作,可以一边持新单位给你申请的J-1或H-1B签证一边申请绿卡。如果去工业界工作,则需持绿卡或者有名额限制,每年4月1日起开放申请的H-1B签证。往往一开放申请,该签证的配额就被用完了,因此很多博士后要等到拿到绿卡后才能去美国工业界。
给科技人员的绿卡主要有两种:EB-1和EB-2(NIW),分别针对有固定工作的特殊技能人才(如助理教授)和符合“国家利益豁免”标准的高学历人员(如博士后)。前者可同时递交I-140和I-485表。而后者要先递交I-140表,批准后,再等排期递交I-485表,前后花费数年。也有不少博士后没有申请绿卡,而选择“海归”。不过,现在“海归”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得要一定数量的高档次论文、优良的学术潜质并且符合学科发展需求才能被国内一流大学引进。
有的人把博士后当作崇高的职称,有的人把博士后当作英雄的称号,还有的人挖苦说“工作找不到,只好做博士后”。其实,在美国做博士后并不是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道路,而是一种选择、一种经历、一种现实存在。虽然每年收入几万美元,但也面临着科研、生活、家庭、签证和求职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有科研激情并以教育、科研为职业理想的话,那么在美国做博士后是非常有益的。
美国的博士后是导师直接招收的。申请者可根据职业理想和专业兴趣,通过查阅论文、浏览课题组网页、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找到导师信息,然后发电子邮件询问有无空缺,并附上简历。有的导师回信说没钱,有的干脆不回信。这时不要灰心,要继续“撒网”。有时导师正好申请到新的项目,或者组里的博士后另谋高就使得导师急需找“替补队员”,那么机会就增加了。如果导师对你感兴趣,会积极回应并索要推荐信。
国内不大重视推荐信,但国外很看重。《Reading Comprehension: Success in 20 Minutes a Day》一书给我们看一封推荐信的片断:“Nicole Bryan usually completes her work on time and checks it carefully. She is a competent lab technician and is familiar with several ways to evaluate test results. She has some knowledge of the latest medical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helpful.”这封推荐信看似不错,但其实有气无力、锦里藏针!此外,中国人常用good来形容一个人,但是在老外眼里,good就是一般,outstanding、excellent、brilliant、extraordinary才是好!因此,申请者应认真梳理简历,多与推荐人沟通自己的业绩、优点和理想,以获得强力推荐。
如果申请人在美国,可以参加面试:做报告介绍自己的科研,参观实验室,与教授、组员代表分别面谈,并就餐。面试是双向的,既是雇主考察申请人,也是申请人考察雇主。可以向导师询问指导风格、科研课题、工作范围、文章发表和工资待遇等问题,观察实验室的设备、科研氛围和组员互动,并让组员介绍这个城市、这个组、日常工作、就业和经验教训。如看到怪异行为或听到牢骚怪话,应仔细回味。
美国有各种导师。从指导风格来说,“微观管理者”把你当作“有手的工具”,让你做这做那;“撒手不管者”坐在办公室里从事文案工作,很少去实验室;大多数导师每天到实验室晃一下,问是否有新结果,并主持小组讨论。从学术水平上来说,有的导师把“藏宝图”给博士后,结果一锄头下去就能掘到金子;有的“生产队长”不停地催交数据,却不知道要做什么后续实验才能“点石成金”;更有甚者,不懂的人指挥懂的人,掐着下属做“聪明”的点子,往往事倍功半。这些都应事先从侧面打听,以免误上“贼船”。
一旦“上船”之后,就开始倒计时了。即便你在博士生阶段发了不少文章,将来的用人单位也不知道究竟是你厉害,还是你的博导厉害,还只是运气好。因此,做博士后时还得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A PhD is Not Enough》一书说,要避开那些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避开编软件、搭仪器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差使,而要做一些“短线课题”,得到“看得见的成果”。不要做“拼命三郎”,而要注重科研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在美国做博士后会遇到很多科研politics。比如导师让某博士后主抓一科研项目,美国学生见习,结果该美国学生主动向导师邀功,成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再比如你发明了一系列样品,并证明它有优异性能,隔壁实验室的人闻风而动向你索要样品和配方,然后快速做了后续实验,抢着发表。博士后不能成为“不粘锅”,而要多留心,并锻炼沟通协调能力。
国外很多中文网站充斥着负面新闻和无谓争论,切不可沉湎于此。建议可以读一些教育、科研伦理、英语、写作、管理、心理学和励志方面的书,如《Making the Right Moves》、《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Eat That Frog !》、《The Ultimate Secrets of Total Confidence》、《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等,不但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修养、开发潜能。外出旅游也能开阔视野。
导师往往很少关心博士后的就业,而很多博士后习惯于每天做实验、上网、吃饭、睡觉的“世外桃源”般生活。应勇于冲出“安稳区”,用心开展职业发展,比如训练自己科研写作和做报告的能力,思考将来独立后要研究什么课题,参加学术会议,看关于简历撰写和面试的书,向别人了解行业信息和求职经验,在网页和报刊杂志上寻找招聘信息,准备应聘材料,参加面试等。
在美国找工作需要合法身份。博士后持J-1签证,或者没有名额限制、可以随时申请、专门给科研院校的H-1B签证。如果跳槽到美国其他地方做博士后,或者在美国大学、国家实验室找到固定工作,可以一边持新单位给你申请的J-1或H-1B签证一边申请绿卡。如果去工业界工作,则需持绿卡或者有名额限制,每年4月1日起开放申请的H-1B签证。往往一开放申请,该签证的配额就被用完了,因此很多博士后要等到拿到绿卡后才能去美国工业界。
给科技人员的绿卡主要有两种:EB-1和EB-2(NIW),分别针对有固定工作的特殊技能人才(如助理教授)和符合“国家利益豁免”标准的高学历人员(如博士后)。前者可同时递交I-140和I-485表。而后者要先递交I-140表,批准后,再等排期递交I-485表,前后花费数年。也有不少博士后没有申请绿卡,而选择“海归”。不过,现在“海归”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得要一定数量的高档次论文、优良的学术潜质并且符合学科发展需求才能被国内一流大学引进。
有的人把博士后当作崇高的职称,有的人把博士后当作英雄的称号,还有的人挖苦说“工作找不到,只好做博士后”。其实,在美国做博士后并不是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道路,而是一种选择、一种经历、一种现实存在。虽然每年收入几万美元,但也面临着科研、生活、家庭、签证和求职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有科研激情并以教育、科研为职业理想的话,那么在美国做博士后是非常有益的。
上一篇:国外博士后申请心得
下一篇:F4类亲属移民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