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生活点滴>>正文内容

十个月的访学生活

2012年04月27日
来源:网络
摘要:
    到今天,来荷兰访学十个月了.
    十个月前,心情极度复杂. 不舍,迷茫, 担心和恐惧. 临行前的深夜打开电脑,在网上得到大家的祝福,鼓励和安慰. 2011年5月23日,拥抱过家人后,我不敢回头,虽然步伐看似坚定,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只要再多留恋一会,就无法再迈步. 登上南航从北京直飞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十个小时的飞行,直线距离近8000公里, 让我恍然隔世, 站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回头望见南航飞机机尾上的五星红旗,眼泪在眼圈中打转. 近年来,出国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对我是第一次, 那种陌生带来的恐惧,家里的温馨承托出在异国的无助和孤独,都让我这个已为人母的女人体会到: 我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坚强.
    在这十个月中,所有的记忆都有些模糊, 但又似乎刻骨铭心。.工作上,面临一个全新的邻域(当初想学习新的知识会给我已知邻域新的灵感,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也犯了这样年少轻狂的错),一切都从零开始, 比我想象中难很多. 首先,语言要熟悉.虽然学了近二十年的英语,除了读和写是工作中巩固的,听和说早在离开课堂就还给老师了. 所以最初来这里的三个月, 每天进办公室,全身都是紧张的, 好像时刻准备着听和说,回到住处就觉得精疲力尽,虽然并没有做太多体力活,我知道那是因为大脑紧张. 慢慢去适应,只要不怕出错,克服心理障碍,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都会进步.大部分荷兰人的英语讲得都不错,课题组还有南非,巴西和希腊人,加我一个中国人,也许因为英语对大家来说都不是native,所以比较宽容. 直到今天,自己感觉口语进步不大,但听力进步不小,自己分析一下,听力是个被动学习过程,上班听,回家看英语台(荷兰语字幕), 但口语是个主动学习过程,我是一个有些害羞,胆怯的人,其实直白点就是怕错,面子薄.因为我喜欢在coffeebreak的时候跟不是课题组的人聊天,因为大家都不熟嘛,就比较放得开.
    工作上也是从零开始. 最初跟实验员学,后来一个荷兰博士后指导,因为课题需要,在老板手下的两个课题组都呆了,最初的八个月就是疯狂的实验,提取DNA,做PCR,跑胶,sequencing. 我们都知道,做实验不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东西都完全理解,但写文章必须对所要写得东西完全理解,我想我需要时间看文献去理解我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并能组织成文.所以我跟小老板讲,我要调整实验,不再做不是我课题的实验,准备着手写文章(荷兰科研经费支出中,工资支出占很大比例,因为人工很贵,而公派的是不需要他们支付工资的,所以他恨不得你做的越多越好). 我经历了两个课题组的project leader. 强势是他们最明显的共同特征。这也许跟荷兰文化有关。所以交涉不是很顺利。蒙头又做两个星期,我就去找大老板,因为我最初和她的约定是两篇文章,一篇original paper,一篇review。对她来说,项目组的实验员做实验比我快而且好,但没人愿意写文章,所以她支持了我。而对我来说,回到国内,我也不用自己去做实验,关键是选题和指导,所以在有了实验经验后我得理解并掌握,发表了文章,这样才有可能回国申请课题,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本人一点点做科研的心得,在这里班门弄斧了,请见谅)。事情看似解决了,事实上隐患还是有的。我越级了,我知道虽然各国文化上有差异,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后来的两个月,我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开始写文章,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我也想放弃了,心想我又不是来拿学位,干嘛这么拼命?但转念一想,离开老公孩子来这里,什么都不用想就只做这么点工作,还干不好,心又不甘。在这里,虽然远离家人,但家人却是最好的动力补给站。所以我坚持到现在,每当写文章没有思路时,想想爸妈和婆婆带着女儿一个月后就要来荷兰,一下子又有了干劲。我预留了6 weeks的休假,期待与家人一起度过,为自己的异国生活画上句号。
    来荷兰十个月,我喜欢这里的田园景色,喜欢这里的“小”,骑着自行车就可以在附近不同的城市转悠。安静,人少,干净,除了阿姆斯特丹,海牙和鹿特丹,其他城市的“城市”痕迹很淡。这样的地方让人放松,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今天是周日,象我所在的小城,所有的店都关门,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这样明媚的天气,大多荷兰人选择在自家花园晒太阳喝咖啡,或者去森林徒步,总之,这里人对阳光的喜爱,我已经基本能理解,尤其是刚过完一个寒冷阴沉的冬季。
    十个月了,虽然还未到收获的季节,但忍不住回忆过往的日子,给自己继续坚持的理由,十个月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孕育十个月的胎儿,应该已落地,而我也等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