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相关政策>>正文内容

我的辛酸求职路

2010年09月01日
来源:科学新闻
摘要:
博士后,在这光鲜的名衔背后,依然少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依然要走艰辛的求职路
 
王大可
 
或许是博士毕业时找工作过于顺利,让我大大低估了博士后的求职难度。很多人眼中的优秀学生在经历两年的博士后生涯后,竟然变得尴尬起来。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我一路“985”高校。由于我的专业是基础学科而且是理论研究,所以一早就打定了做研究的主意。2007年博士毕业时,虽然仅发表了3篇文章,影响因子加起来有11左右,也算差强人意。
 
就这样,博士毕业后我顺利找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科研所,开始了短短一年的工作。每天的事情单调重复。要命的是,我仅有的一点想法也被现实击得粉碎:这个研究所一二十万的仪器都少见,更不要提那些上百万的大型仪器了。基础研究离不开仪器的支撑,想着当年读博士的时候,什么仪器设备,只要是和自己研究相关的,都能在所里找到。当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带着对科研的向往和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我毅然决定辞职。在走之前,所领导反复劝说:“小王啊,你好好考虑下再做决定吧,因为你这一走,也许再就回不来了!”在辗转反侧几个夜晚后,我还是辞职了。
 
2008年夏天,我成了中科院某所的一名博士后,换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对于我来说这相当于是一次转行,我唯一有的就是在博士阶段学到的理论基础。变通一下,还能用得上。
 
博士后的中期考核后,在合作导师的指点下,进站的第一篇论文得以发表。事情似乎一切向好,第二篇论文也在整理。然而,现实却给我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在博士后最后的半年里,我居然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找工作上,原工作单位领导的话一语成谶。
 
最贵的一杯水
 
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在博士后出站找工作的过程中,喝到恐怕是我这辈子最贵的一杯水,而且是在我很穷的时候,自费喝到的。
 
原以为自己的专业偏基础,而且国内从事这个专业研究的人并不多,找工作应该比较容易。所以在找工作的前期,我兴致勃勃地打了不少电话。结果令人沮丧:对方不是说“没有这个专业”,就是说“我们的招人计划还没有出来”。
 
正在我苦恼的时候,一所省属高校的网站上,挂出了招聘计划,而且专业的对口性几乎是100%。我心想,这回机会应该来了!
 
联系了相关学院的院长,得到肯定答复后,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寻寻觅觅的工作终于来啦!为了不错失良机,我当机立断买了火车票连夜赶往这所高校。
 
出了火车站,天色微明。为了省钱,我拖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公交车。到了学校,沿路打听该学院的位置,找到了院长办公室。
 
接下来的事情有点戏剧化。学院的院长看到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这个一大早就出现在他面前的人和昨天电话里的是同一个。看着我满怀希望的样子,院长有点不好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学校因为连年招人,现在报计划省里都不给批了。网上挂出来的名额实际上已经有人了,而且这个人已经在院里两年了。你知道的,现在招人是要走个流程……”
 
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初在电话中询问招人具体内容的时候院长说在开会,实际上是拒绝我的一种托词。
 
在离开院长办公室之前,又渴又饿的我跟他要了一杯水。这杯水成了我长这么大喝的最贵的一杯水。
 
如果我有十万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我有些心灰意冷。今年春节过后的某一天,在我从宿舍到实验室的路上,碰到了所里的刘老师。他关心地说:“小王,工作找的怎么样了?有什么意向没有?”我苦笑着摇了摇头。
 
“你上次不是去了某个学校面试吗?那个学院的副院长还算是你的同门师兄啊!”刘老师笑着说。
 
我努力地搜索已经打过的无数电话和跑过的很多学校,终于回忆起了那个场景:那是两个月以前,满怀希望的我受到了该院主管招聘的副院长的热情接待。之后,副院长又郑重其事地把院长找来,仔细向我介绍了学院的情况。
 
接下来就是杳无音讯。刘老师如果不说,我早就忘了。看着我迷惑的样子,刘老师递给我一张名片:“小伙子,现在办事都讲究个人情往来,要是对你师兄表示个十万八万的,这事情不就好办了吗?这是他的名片,上面有他的手机号码,和他联系联系!”
 
看着那张印制精美的名片,我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