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2025年度招聘全职博士后公告
发布时间:2025-02-21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所属省份:上海
工作地点:上海
一、招聘原则
招聘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采取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
二、招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一般为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毕业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4.符合学校及相关流动站相关进站要求。
三、招聘岗位
见下文
四、博士后待遇
1.博士后在站期限一般为两年,可享受以下待遇:
(1)国内高校毕业博士:年薪制(人民币,税前)不少于20万元,及各招聘科研团队待遇;
(2)海外高校毕业博士:
a.专项引进-年薪制(人民币,税前)不少于50万元(另提供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及各招聘科研团队待遇;
b.非专项引进-年薪制(人民币,税前)不少于20万元,及各招聘科研团队待遇;
(3)全职博士后享受国家、上海市以及学校规定的博士后相关待遇;
(4)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档(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资助的博士后,配套资助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执行;
(5)可申请临港新片区公租房,符合政策者可申请临港新片区优先购房资格;
(6)科研成果享受学校科研奖励政策;
(7)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公积金和补充公积金。
2.博士后可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申请如下各类博士后项目和资助计划(部分项目互斥,参见国家政策执行):
(1)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档(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56万+8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2)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C档:36万/24万;
(3)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60万;
(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自然科学8万;社会科学5万;
(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自然科学18万,社会科学15万;
(6)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相应待遇根据项目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7)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
五、招聘流程
1.全职博士后常年招聘,随时接受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项目的申请时间请关注人事处网站,以发布的具体通知为准。应聘者需与各流动站联系人联系,并提交个人有关材料。
2.各博士后流动站站务委员会对报名材料初审,进行学术考核。
3.通过博士后流动站站务委员会面试的应聘人员,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按照国家、上海市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
六、联系方式
1.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站务秘书联系人:徐老师
联系电话:021-61908337
邮箱:xufan@shou.edu.cn
2.各岗位合作导师(详情见岗位信息)
博士后岗位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催化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团队主要开展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聚焦陆海域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和能源化,同时积极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团队有教师3名,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20多项。
合作导师简介:
霍志保
https://hkxy.shou.edu.cn/2019/0917/c18121a326154/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聚焦陆源和海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并且部分成果实现了转化。
博士后研究方向:海洋资源与环境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独立发表过SCI2区及以上论文,开展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生物基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霍老师:zbhuo@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二:微塑料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的研究方向为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主要开展水域环境诊断与污染防治、水生态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水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产品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到水生态健康,串联基础研究向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拓展,服务“美丽海湾“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需求。
合作导师简介:
李娟英https://hkxy.shou.edu.cn/2017/0507/c18121a326139/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开放实验室项目。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微塑料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野外工作经验,独立发表过SCI2区及以上论文;微塑料毒理学研究或者在水环境中迁移行为研究;有出海科研经历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李老师:jyli@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三:新污染物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的研究方向为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主要开展水域环境诊断与污染防治、水生态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水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产品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到水生态健康,串联基础研究向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拓展,服务“美丽海湾“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需求。
合作导师简介:
林田https://hkxy.shou.edu.cn/2019/0322/c18121a326140/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课题组实验室项目。
博士后研究方向:
全氟化合物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野外工作经验,独立发表过SCI2区及以上论文;围绕全氟化合物,建立可疑污染物数据库,开展可疑污染物筛查分析,对于未知污染物,进行非靶标的筛查分析;建立氟氯溴离子含量和整体毒性评估模型。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赵老师:zzhao@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四:溶解黑碳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的研究方向为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产品,主要开展水域环境诊断与污染防治、水生态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水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产品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到水生态健康,串联基础研究向需求驱动、应用导向拓展,服务“美丽海湾“和”长江大保护“国家需求。
合作导师简介:
林田https://hkxy.shou.edu.cn/2019/0322/c18121a326140/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课题组实验室项目。
博士后研究方向:
水体环境中溶解有机质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野外工作经验,独立发表过SCI2区及以上论文:1.开展围绕溶解黒碳的海洋碳汇研究;2.溶解黑碳体系下新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暴露风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特征。有生态学相关基础的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林老师:tlin@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五:海洋生态动力学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近海栖息地修复和海洋牧场工程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近海栖息地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东海区综合工作站、岗位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蓝色粮仓重大专项等项目,完成我国沿海重点海藻场资源调查,填补沿海近岸天然海藻场资源分布空白。此外,团队为我国沿海十余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引领了东海区海洋牧场和海藻场建设的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海域蓝色碳汇能力。
合作导师简介:
林军https://hkxy.shou.edu.cn/2017/0507/c18121a326177/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科技部蓝色粮仓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牧场及增养殖海域生态动力学及数值模型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野外工作经验,独立发表过SCI2区及以上论文:1.开展海洋牧场及增养殖海域的生态动力学机制及相关数值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开展海洋牧场及海水增养殖相关的海洋碳汇研究。有海洋生态动力学及数值模型相关基础的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林老师:jlin@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六: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博士后研究员
团队名称: 真菌和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学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Federico Baltar教授的研究小组研究控制海洋微生物功能的因素,以从机制上了解当今这种微生物引擎,并预测它在未来的海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研究的三个主要重点包括:1)微生物对表面和深水海洋元素循环的作用,2)中尺度特征和人为扰动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有机物循环的影响,以及3)中上层真菌的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合作导师简介:
Federico Balta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Federico-Baltar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该团队遵循跨学科方法,专门研究分子技术与生物地球化学速率测量的使用和结合。这包括通过应用现代组学技术来表征海洋微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它们的分类多样性以及它们的功能多样性。然后,在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框架内解释这些交叉技术的组合获得的结果
博士后研究方向:
远洋真菌和细菌在海洋中的生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背景以及利用组学技术背景的候选人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ProfBaltar:fbaltar@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七:海洋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海洋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主要通过同位素标记手段,天然同位素分析,代谢组学手段,解决海洋有机物碳循环过程,微生物关键代谢途径和微生物驱动元素和能量的过程和机制
合作导师简介:
许云平https://hkxy.shou.edu.cn/2024/0211/c18120a326254/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科学,有机地球化学
博士后背景要求:
海洋科学,有机地球化学背景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许老师:ypx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八:海洋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海洋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主要通过同位素标记手段,天然同位素分析,代谢组学手段,解决海洋有机物碳循环过程,微生物关键代谢途径和微生物驱动元素和能量的过程和机制
合作导师简介:
吴伟超https://hkxy.shou.edu.cn/2024/0205/c18120a326217/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微生物;代谢组学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代谢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博士后背景要求:
海洋化学,海洋微生物或者生物信息学背景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吴伟超:wcw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九:海洋沉积物地球化学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简介:
深海极端环境与生物资源战略创新团队,作为水产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主要开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群落特征、极端生命过程和环境适应性以及资源潜力研究。共设立深海极端环境生命过程和演化机制、深海极端环境生境特征及生源要素循环、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生物新资源发现与应用潜力评价三个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多福教授,现有人员25人,涉及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背景,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团队。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团队成员包括国家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上海市计划、上海市东方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90%以上具有长期国外研究与合作经历,具有较强的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和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主编和编委职务。近5年来,团队主持47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围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资源评估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在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为我国深海极端环境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导师简介:
冯东https://hkxy.shou.edu.cn/2024/0208/c18120a326235/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围绕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方向,开展展前沿科学研究,开发海底原位观察技术等。团队现有教授4人,其中国家杰青2人,正在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0余项。长期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实质合作。拥有国际一流的海洋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平台,积累了全球范围内大量珍贵地质样品。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科学
博士后背景要求:
地球科学相关;有志于从事有探索、开拓、创新性质的科学研究工作。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冯老师:dfeng@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博士后
团队名称: 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简介:
深海极端环境与生物资源战略创新团队,作为水产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主要开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群落特征、极端生命过程和环境适应性以及资源潜力研究。共设立深海极端环境生命过程和演化机制、深海极端环境生境特征及生源要素循环、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生物新资源发现与应用潜力评价三个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多福教授,现有人员25人,涉及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背景,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团队。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团队成员包括国家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上海市计划、上海市东方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90%以上具有长期国外研究与合作经历,具有较强的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和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主编和编委职务。近5年来,团队主持47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围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资源评估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在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为我国深海极端环境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导师简介:
罗敏https://sthj.shou.edu.cn/_t1960/2024/0210/c18120a326248/page.psp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博士后研究方向:
极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博士后背景要求:
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或海洋微生物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罗敏:mluo@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一:深海极端环境与生物资源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极端海洋过程与资源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简介:
深海极端环境与生物资源战略创新团队,作为水产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主要开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群落特征、极端生命过程和环境适应性以及资源潜力研究。共设立深海极端环境生命过程和演化机制、深海极端环境生境特征及生源要素循环、以及深海极端环境生物新资源发现与应用潜力评价三个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多福教授,现有人员25人,涉及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多学科背景,是一个学科高度交叉的创新团队。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团队成员包括国家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上海市计划、上海市东方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90%以上具有长期国外研究与合作经历,具有较强的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和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刊物担任主编和编委职务。近5年来,团队主持47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围绕深海极端环境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资源评估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在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为我国深海极端环境研究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导师简介:
于溪https://sthj.shou.edu.cn/2024/0208/c18120a326234/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团队: 海洋微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 Laboratory of Marine Microbiology and Biogeochemistry; LMMB);研究方向:深海微生物生命过程研究和生物学资源挖掘及应用潜力评价;LMMB 团队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 上海深渊生物圈前沿科学研究基地(1 项)、国自然重点项目(2 项)、面上项目(1 项)、青年基金(1 项)和上海市教委深渊微生物天然产物资源挖掘与药用潜力评估( 1 项) , 总经费超过 3400 万。 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Microbiome 等 top 微生物学杂志上。
博士后研究方向:微生物天然产物博士后背景要求:
天然产物分析,代谢组学研究,以及生物信息相关背景。已经发表相关文章2-3
篇;有良好的相关实验技能;有较好的英文写作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于老师:xy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二: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科研博后
团队名称: 新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长期聚焦新污染物领域,开展新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海洋和近海微塑料赋存特征、界面行为、迁移归去以及污染控制策略;2:电容去离子新处理技术及电极材料研发;3.废弃塑料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4.绿色环境功能材料开发。
合作导师简介:
于飞https://sthj.shou.edu.cn/2018/1204/c18121a326162/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团队近几年在海洋微塑料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团队科研成果发表在IF>30的NML、Small、JMCA、CEJ、JHM等知名期刊上,并有2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或者热点论文(0.1%),并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学术影响力榜单和年度榜单。团队组织中国材料大会年会分会场,全国研究生论坛等。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微塑料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相关方向研究经历,独立发表过2篇SCI2区及以上论文;围绕海洋微塑料,结合人工智能开展微塑料赋存特征、界面行为、环境迁移以及控制技术研究。由人工智能研究背景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于飞:f-y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三:环境电化学技术科研博后
团队名称: 新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长期聚焦新污染物领域,开展新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海洋和近海微塑料赋存特征、界面行为、迁移归去以及污染控制策略;2:电容去离子新处理技术及电极材料研发;3.废弃塑料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4.绿色环境功能材料开发。
合作导师简介:
于飞https://sthj.shou.edu.cn/2018/1204/c18121a326162/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团队近几年在电化学处理技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团队科研成果发表在IF>30的NML、Small、JMCA、CEJ、JHM等知名期刊上,并有2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或者热点论文(0.1%),并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学术影响力榜单和年度榜单。团队组织中国材料大会年会分会场,全国研究生论坛等。
博士后研究方向:
环境功能材料,电化学处理技术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相关方向研究经历,独立发表过2篇SCI2区及以上论文;围绕电化学处理技术,开展环境功能材料研发,新型电极材料研发。具有相关模拟计算背景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于飞:f-y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四: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
团队名称: 新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长期聚焦新污染物领域,开展新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海洋和近海微塑料赋存特征、界面行为、迁移归去以及污染控制策略;2:电容去离子新处理技术及电极材料研发;3.废弃塑料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4.绿色环境功能材料开发。
合作导师简介:
于飞https://sthj.shou.edu.cn/2018/1204/c18121a326162/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科研团队依托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上海市科委等项目。团队近几年在电化学处理技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优秀成果。团队科研成果发表在IF>30的NML、Small、JMCA、CEJ、JHM等知名期刊上,并有20余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或者热点论文(0.1%),并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学术影响力榜单和年度榜单。团队组织中国材料大会年会分会场,全国研究生论坛等。
博士后研究方向:
废弃物资源化
博士后背景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相关方向研究经历,独立发表过2篇SCI2区及以上论文,开展农林固体废弃物、废弃塑料资源化利用研究;生物基环保新材料的开发及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具有相关方向示范研究背景优先。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于飞:f-yu@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五:海洋环境动力学与气候变化及适应性博士后
团队名称: 海洋环境安全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
本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国家重要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在近海生态环境、海岸带气候变化适应性及风险、极地海洋动力过程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梯队。
合作导师简介:
高郭平https://hkxy.shou.edu.cn/2020/0722/c18121a326152/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团队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重大海洋环境安全专项等科研项目,开展近海、大洋及极地海洋环流动力学、海冰动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开发和业务化应用海洋观测-预报-预警一体化系统,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海洋灾害风险及碳汇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博士后研究方向:
海洋海冰动力学、气候变化适应性、自然灾害风险及碳汇等方面研究
博士后背景要求:
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学科背景,精通Python语言,有较好的大气、海洋动力学或气候变化风险研究基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高老师:gpgao@shou.edu.cn
博士后岗位十六:海洋数据智能化处理科研博士后
团队名称: 上海市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团队简介:
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并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和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建设。工程中心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创新中心,重点聚焦河口海洋测绘方向,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服务。
合作导师简介:
韩震https://hyxy.shou.edu.cn/2016/1013/c7720a197154/page.htm
研究方向领域和平台简介:
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并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和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建设。工程中心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大需求,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性的创新中心,重点聚焦河口海洋测绘方向,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服务。
博士后研究方向:
遥感和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海洋激光雷达数据智能处理、海洋重力测量与海底地形关键技术研究
博士后背景要求:
熟悉MATLAB、Python、C++和Fortran等编程语言,并开展过课题研究和系统的开发。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栾老师:kfluan@shou.edu.cn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sthj.shou.edu.cn/2025/0218/c8789a337857/page.htm
准备申请博士后的各位老师注意了!知识人网(www.zsr.cc)每周定时更新最新的国内外博士后招聘信息以及访问学者、博士后资讯,感谢大家的关注!